时间: 2025-04-30 06:24: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6:24:20
放鱼(自此后诗,到江州作)
作者:白居易
晓日提竹篮,家僮买春蔬。
青青芹蕨下,叠卧双白鱼。
无声但呀呀,以气相喣濡。
倾篮写地上,拨剌长尺馀。
岂唯刀机忧,坐见蝼蚁图。
脱泉虽已久,得水犹可苏。
放之小池中,且用救干枯。
水小池窄狭,动尾触四隅。
一时幸苟活,久远将何如。
怜其不得所,移放于南湖。
南湖连西江,好去勿踟蹰。
施恩即望报,吾非斯人徒。
不须泥沙底,辛苦觅明珠。
清晨的阳光下,我提着竹篮,仆人去买春天的蔬菜。
青青的芹菜和蕨菜下,叠放着两条白色的鱼。
鱼无声地在水中游动,轻轻地吐着气泡。
我把篮子倾斜在地上,鱼在上面拨弄着,长得有尺余。
岂止是刀具的忧愁,我坐着看见地上的蚂蚁。
即使泉水已经干涸,得到水仍然可以复苏。
我把它们放入小池中,暂时用来救助干枯的生命。
小池水浅且狭,鱼尾在四周游动。
短暂的存活虽有幸,但长久的命运又将如何。
我怜惜它们无处可去,决定将它们移放到南湖。
南湖与西江相连,快去吧,不要犹豫。
施恩必将有所回报,我并非只做无私的施与。
不必在泥沙底下,辛苦去寻找明珠。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清新、直白的诗风著称。他的诗作多以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为主题,关心民生疾苦,倡导“诗能言志”。
创作背景:
《放鱼》创作于白居易晚年,反映了他对生命的思考和对自然的关怀。诗中以放生鱼的举动象征着对生命的珍视和对人性善良的呼唤。
《放鱼》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自然生动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对白色鱼的放生行为及其背后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通过“晓日提竹篮”描绘了春日的清晨,伴随着生机盎然的场景,诗人向读者传达了对生命的热爱。随着诗的推进,诗人不仅关注鱼的生存状态,也反映了他对自身处境的思考。
诗中“岂唯刀机忧,坐见蝼蚁图”一句,引发对生存的忧虑,诗人意识到生命的脆弱,感到无奈与无助。然而,尽管面临困境,诗人仍选择施予恩惠,寄希望于鱼能在南湖中生存,这表明了他的人文关怀与乐观态度。
整首诗流淌着一种自然与人文的交融,白居易以放鱼的行为表现对生命的尊重与怜悯,同时也暗含了人对自然的责任。诗的结尾“辛苦觅明珠”则强调了在艰难环境中仍需坚持努力,寓意深远,给人以启发。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生命的价值和人对自然的责任展开,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敬畏与关怀,传达了人性中温暖的一面。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家僮”指的是:
诗的主题主要围绕哪一方面展开?
诗中提到的“南湖”象征着: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白居易的《放鱼》更注重生命的关怀与人性善良的表现,王维则通过自然景色表达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两者都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但侧重点有所不同,白居易更偏向于人与自然的互动,强调人性的温暖。
以上是对《放鱼》这首古诗的详细解析与学习内容,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