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6:48: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6:48:34
喜逢二室游仙子,
厌作三川守土臣。
举手摩挲潭上石,
开襟斗薮府中尘。
他日终为独往客,
今朝未是自由身。
若言尹是嵩山主,
三十六峰应笑人。
我很高兴能与二室的仙女们一起游玩,
厌倦了做三川的守土官。
我举手轻抚潭边的石头,
敞开胸怀驱散府中的尘埃。
日后终究要成为孤独的旅客,
今天的我却无法获得自由。
如果说尹氏是嵩山的主宰,
那么三十六峰应该会嘲笑我。
诗中提到的“二室”与“嵩山”均与道教密切相关,二室指代道教仙人居所,嵩山则是道教圣地,诗人在此表达对道教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职责的厌倦。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著称。他的诗作常反映社会现实,情感真挚,富有民生关怀。
此诗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正值他对官场生活感到厌倦之时,渴望回归隐逸生活。诗中不仅表达了对道教文化的向往,也隐含对自身处境的不满与反思。
整首诗以“与诸道者同游”为引,表达了诗人与道教修士共同游玩的愉悦心情,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与对自由的向往。开头的“喜逢”展现了轻松愉悦的氛围,接着转入对世俗责任的反思,诗人用“厌作三川守土臣”表明了对官职的无奈之感。接下来的“举手摩挲潭上石”则描绘出一种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境地,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亲近。最后,诗人自觉“终为独往客”,预示着人生的孤独和无常,暗示了对自由而无拘无束生活的渴望。整首诗情感深邃,意象丰富,既描绘了与道友畅游的美好场景,又表达了对尘世纷扰的反思和对逍遥自在生活的向往,体现了白居易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喜逢二室游仙子:
厌作三川守土臣:
举手摩挲潭上石:
开襟斗薮府中尘:
他日终为独往客:
今朝未是自由身:
若言尹是嵩山主:
三十六峰应笑人:
这首诗通过描绘与道教修士游玩的场景,表现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现了对道教文化的推崇与自我反思。
诗中提到的“二室”指代什么?
A. 道教仙人的居所
B. 官府
C. 学堂
D. 住宅
诗人对“三川守土臣”的感受是什么?
A. 喜欢
B. 厌倦
C. 自豪
D. 忽视
“三十六峰应笑人”这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自豪
B. 自嘲
C. 伤心
D. 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