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2:33: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2:33:48
《摸鱼儿 孤雁》
怅离群半江空晚,平沙欲下仍起。
飞来曾渡鸳鸯浦,顾影独怜憔悴。
书待寄,奈要写相思篇幅,难成字。
惊风去矣。任雪夜呼奴,云天觅伴,相与永抛弃。
调筝柱,胜却冰弦十二。独弹谁谅深意。
看伊冷落孤栖久,尝透异乡情味。
嗟两地。只撇下离愁一点秋云里。
归程万里,看紫塞尘清,玉关春好,何处觅知己。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离别的怅惘和对孤独的深切感受。词人站在空旷的江边,晚霞映照着平沙,心中满是离愁。回忆曾经与爱人共渡鸳鸯浦的情景,面对孤独的影子,内心更加怜惜自己憔悴的模样。书信在等待寄出,但写下相思的篇幅却难以成字。风惊起,任凭雪夜呼唤情人,仿佛在云天中寻觅伴侣,最终只能相互抛弃。调筝的音色胜过那冰冷的十二弦,然而独自一人弹奏,又有谁能理解这深情的意图?看着她在异乡的冷落与孤寂,深切体会到异乡的酸甜苦辣。感慨两地的分离,仅剩一缕离愁萦绕在秋云之中。归途漫漫,眼前是紫塞的清尘与玉关的春景,然而我究竟去哪里才能找到知己呢?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徐恩贵,清代词人,生平不详,但其词风具有典雅和细腻的特点,擅长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词可能是在作者经历离别或孤独时所作,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和对孤寂生活的感慨。社会环境的动荡和个人情感的纠葛,使得这首词更具情感深度。
《摸鱼儿 孤雁》是一首充满哀愁与思念的词作,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离愁别绪的复杂心境。开篇即以“怅离群半江空晚”引入,表现了词人对孤独的深切感受,江面的空旷与晚霞的映照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感到一种无尽的孤寂。
词中通过“飞来曾渡鸳鸯浦”的回忆,唤起了过去与爱人共度美好时光的甜蜜,然而“顾影独怜憔悴”则是对现状的无奈与伤感。此时,书信的寄送成为一种无力的表达,尽管满怀相思,却难以付诸笔端,体现了对情感的无奈与焦虑。
在“惊风去矣”中,词人似乎在尝试摆脱内心的苦闷,却又因“任雪夜呼奴”而感受到更加浓烈的孤独。调筝的意象则传达出一种孤独的音乐美,虽然音色胜过冰弦,却无人理解其深情,进一步强调了孤独感。
最后,词人对“归程万里”的描绘,似乎在表达对知己的渴望与追寻,紫塞的清尘与玉关的春好象征着美好的未来,然而知己的缺失让人感到无比的失落。整首词在细腻的情感描写中流露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孤独现实的无奈交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对离愁的深刻描绘,表达了孤独与思念的情感。作者在追忆过去美好时光的同时,感受到现实的无奈与痛苦,对知己的渴望更是贯穿始终,展现了人们内心深处对情感的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词中“怅离群”的含义是?
“飞来曾渡鸳鸯浦”中的“鸳鸯”象征了什么?
词中提到的“调筝柱”意味着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词作相比,徐恩贵的《摸鱼儿 孤雁》更加强调孤独感和对知己的渴望,李清照则在表达离愁的同时更注重对细腻情感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