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2:31: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2:31:24
发地便擎天,根盘数亩烟。
化工成突兀,辙迹似雕镌。
峭拔殊无倚,孤高众莫肩。
轩辕从此去,知复几千年。
这座山从地面直插云天,根基扎在几亩的烟雾之中。
经过巧妙的自然雕琢,山体显得突兀,仿佛有车辙的痕迹像是被雕刻过一样。
它的峭拔没有依靠,孤高而立,无人与之并肩。
轩辕黄帝曾在此离去,不知再过多少千年才能再见。
陈若拙(生卒年不详),字子文,号若拙,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知,但其诗作以描写山水、自然景观而著称,语言清新,富有哲理。
本诗写于游览仙都山时,诗人通过对山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伟力的敬畏和对历史的沉思,反映出当时人们对自然景观和历史的深刻关注。
《题仙都山》是陈若拙对仙都山的赞美之作,诗中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现了山的雄伟和孤傲。首句“发地便擎天”便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打开了全诗,给人以震撼之感,山的高耸仿佛在与天空对抗,体现出一种宏伟的气概。接下来的几句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现了山的独特形态和地理位置,尤其是“辙迹似雕镌”的比喻,使得山的形态更显生动,仿佛自然之手精心雕刻而成。
在情感上,诗人通过“孤高众莫肩”表达了山的孤独与高洁,山虽孤独,却显得高贵而不可侵犯,反映了诗人内心的追求与向往。在最后一句“轩辕从此去,知复几千年”,则引入了历史的深度,轩辕黄帝的离去象征着古老的历史与文化的流逝,诗人以此对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沉重感到惋惜,表现出对历史的沉思与敬仰。
整首诗气势磅礴,情感深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历史的思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的崇敬与对历史的沉思。诗人通过对仙都山的描绘,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历史的追溯,展现出一种深邃的哲理思考。
选择题:诗中“发地便擎天”描述的是?
A. 山的高度
B. 山的颜色
C. 山的形状
D. 山的历史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是____。
判断题: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不满。 (对/错)
可以将《题仙都山》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进行比较,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但王之涣更多地表达了对远方的向往和追求,而陈若拙则侧重于对山的孤独与历史的沉思,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