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城南杂咏二十首·南阜》

时间: 2025-04-24 08:44:28

诗句

湘水接洞庭,秋山见遥碧。

南阜时一登,搔首意无斁。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8:44:28

原文展示

城南杂咏二十首·南阜 湘水接洞庭,秋山见遥碧。 南阜时一登,搔首意无斁。

白话文翻译

湘江与洞庭湖相连,秋天的山峦映衬着远方的碧色。 时常登上南边的山丘,搔首间意趣无穷。

注释

  • 湘水:指湘江,湖南的主要河流。
  • 洞庭:洞庭湖,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位于湖南省北部。
  • 遥碧:远处的碧色,形容秋山远望时的颜色。
  • 南阜:指南边的山丘。
  • 搔首:抓头,形容思考或有所感触的样子。
  • 无斁:不厌倦,意指兴趣盎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他的诗文多表现理学思想,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栻《城南杂咏二十首》中的一首,描绘了作者在城南登高远望的情景,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歌鉴赏

张栻的这首《城南杂咏二十首·南阜》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秋日登高的画面。诗中,“湘水接洞庭”一句,不仅点明了地理位置,也展现了水天一色的壮阔景象。“秋山见遥碧”则进一步以色彩渲染了秋日的深远与宁静。后两句“南阜时一登,搔首意无斁”,通过动作“搔首”表达了作者在登高时的深思与感慨,而“意无斁”则传达了作者对这种体验的无限喜爱和不舍。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张栻对自然美的敏锐感知和深刻体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湘水接洞庭:湘江与洞庭湖相连,形成了一幅广阔的水域画面,展现了自然的壮丽。
  2. 秋山见遥碧:秋天的山峦在远处呈现出碧色,形容了秋天的深远与宁静。
  3. 南阜时一登:时常登上南边的山丘,表达了作者对登高的喜爱。
  4. 搔首意无斁:搔首间意趣无穷,表达了作者在登高时的深思与感慨,以及对这种体验的无限喜爱。

修辞手法

  • 对仗:“湘水接洞庭”与“秋山见遥碧”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 拟人:“搔首意无斁”中的“搔首”赋予了作者动作以人的情感,使诗句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登高远望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生活的热爱,体现了作者的豁达情怀和对美好事物的无限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湘水:代表湖南的自然风光,象征着广阔与壮丽。
  • 洞庭:象征着宁静与深远。
  • 秋山:象征着秋天的宁静与深远。
  • 遥碧:象征着远方的宁静与美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湘水”指的是什么? A. 长江 B. 湘江 C. 黄河 D. 珠江

  2. “搔首意无斁”中的“无斁”是什么意思? A. 厌倦 B. 不厌倦 C. 悲伤 D. 快乐

  3.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忧国忧民 B. 自然美景 C. 人生哲理 D. 爱情故事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同样描绘了登高远望的情景,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诗词对比

  • 张栻的《城南杂咏二十首·南阜》与杜甫的《登高》都描绘了登高远望的情景,但张栻的诗更加注重对自然美的细腻感受,而杜甫的诗则更多地融入了对社会现实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栻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张栻诗歌的背景。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花舞 题陈天予国正借轩 题左举善郊居四绝 其二 听松 点绛唇 和斜径 诸亲庆弥正弥远及具叔怀恩命复会致语口号 闻家中被盗作三颂勉之 其二 次韵王龟龄校书梅花 其二 待明守杨少卿致语口号 和朱坡绝句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艮字旁的字 雨字头的字 冲用 包含值的词语有哪些 豸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言中事隐 昧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探骊得珠 噤咽 含污忍垢 酒姥 齲字旁的字 羊字旁的字 井以甘竭 泰然居之 生期 你唱我和 穴宝盖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