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自方广过高台》

时间: 2025-05-05 04:09:20

诗句

两寺清闻磬,群峰石作城。

风生云影乱,猿啸月华明。

香火远公社,江湖鸥鸟盟。

是中俱不着,俯仰见平生。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4:09:20

原文展示:

自方广过高台 张栻 〔宋代〕

两寺清闻磬,群峰石作城。 风生云影乱,猿啸月华明。 香火远公社,江湖鸥鸟盟。 是中俱不着,俯仰见平生。

白话文翻译:

两座寺庙传来清脆的磬声,群山如同用石头筑成的城墙。 风吹动云影,显得杂乱无章,猿猴的叫声在明亮的月光下回荡。 香火缭绕,仿佛远古的公社,江湖中的鸥鸟结成了盟友。 这一切都不执着,只需俯仰之间,便能见到平生的景象。

注释:

  • 磬:一种古代的打击乐器,常用于寺庙中。
  • 群峰石作城:比喻群山高耸,如同用石头筑成的城墙。
  • 月华:月光。
  • 远公社:指远古的公社,这里可能指寺庙的古老和神圣。
  • 江湖鸥鸟盟:比喻在江湖中结成的友谊,如同鸥鸟之间的盟约。
  • 是中俱不着:指对这一切都不执着,不拘泥。
  • 俯仰见平生:只需俯仰之间,便能见到一生的景象,指对生活的超然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他的诗作多表现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从方广寺到高台的所见所感,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超然态度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色,通过对寺庙、群山、风、云、猿、月等意象的细腻刻画,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深刻感悟。诗中“两寺清闻磬”和“群峰石作城”描绘了寺庙的宁静和群山的壮丽,而“风生云影乱”和“猿啸月华明”则通过动态的描写,增添了诗的生动感。后两句“香火远公社,江湖鸥鸟盟”和“是中俱不着,俯仰见平生”则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超然态度,不执着于外物,只需俯仰之间,便能见到一生的景象。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两寺清闻磬”:描绘了两座寺庙传来清脆的磬声,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2. “群峰石作城”:比喻群山高耸,如同用石头筑成的城墙,形象生动。
  3. “风生云影乱”:风吹动云影,显得杂乱无章,增添了诗的动感。
  4. “猿啸月华明”:猿猴的叫声在明亮的月光下回荡,营造出幽静的夜晚氛围。
  5. “香火远公社”:香火缭绕,仿佛远古的公社,暗示寺庙的古老和神圣。
  6. “江湖鸥鸟盟”:比喻在江湖中结成的友谊,如同鸥鸟之间的盟约。
  7. “是中俱不着”:指对这一切都不执着,不拘泥。
  8. “俯仰见平生”:只需俯仰之间,便能见到一生的景象,表达了对生活的超然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群峰石作城”,将群山比喻为石头筑成的城墙。
  • 拟人:如“风生云影乱”,将风和云拟人化,赋予它们动态和情感。
  • 对仗:如“两寺清闻磬,群峰石作城”,形成了工整的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超然态度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诗中不执着于外物,只需俯仰之间,便能见到一生的景象,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磬:寺庙中的乐器,象征宁静和神圣。
  • 群峰:高耸的山峰,象征壮丽和永恒。
  • 风:动态的自然元素,象征变化和动感。
  • 云:天空中的云彩,象征变幻和自由。
  • 猿:山中的动物,象征野性和自然。
  • 月:夜晚的明亮光源,象征宁静和美好。
  • 香火:寺庙中的香火,象征古老和神圣。
  • 江湖:广阔的水域,象征自由和友谊。
  • 鸥鸟:水边的鸟类,象征自由和纯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两寺清闻磬”中的“磬”是指什么? A. 一种古代的打击乐器 B. 一种古代的吹奏乐器 C. 一种古代的弹拨乐器 答案:A

  2. 诗中“群峰石作城”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答案:A

  3. 诗中“是中俱不着”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态度? A. 执着 B. 超然 C. 悲观 答案:B

  4. 诗中“俯仰见平生”中的“俯仰”是什么意思? A. 低头和抬头 B. 向前和向后 C. 向上和向下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朱熹的《观书有感》:同样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
  • 苏轼的《题西林壁》: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超然态度。

诗词对比:

  • 张栻的《自方广过高台》与朱熹的《观书有感》:两首诗都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超然态度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 张栻的《自方广过高台》与苏轼的《题西林壁》:两首诗都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理解,但张栻的诗更注重对自然景色的细腻刻画,而苏轼的诗则更注重对自然景色的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栻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张栻的文学成就。
  • 《张栻诗集》:收录了张栻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其诗歌的重要资料。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中吕】红绣鞋 晚春 【中吕】迎仙客 暮春 【中吕】卖花声 月夜 【越调】天净沙 离愁 朝天子·秋夜吟 碧牡丹 落梅风·斜阳外 红绣鞋·晚秋 无题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矛字旁的字 山謡 包含纮的词语有哪些 三瓜两枣 废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圈牢养物 馬字旁的字 火字旁的字 遗轻 骇惶 枉用三尺 成群结队 靣字旁的字 应有尽有 飞灾横祸 肀字旁的字 葛屦履霜 包含滑的词语有哪些 霜结尾的成语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