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定州见拙诗拓戏题》

时间: 2025-05-04 07:42:16

诗句

塔上烟煤句,何人勒此中。

鸣虚聊以蚓,篆壁偶如虫。

蚀去宜苔藓,销来仗雨风。

而今真入石,泥土被丹红。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7:42:16

原文展示:

定州见拙诗拓戏题 袁宏道 〔明代〕 塔上烟煤句,何人勒此中。 鸣虚聊以蚓,篆壁偶如虫。 蚀去宜苔藓,销来仗雨风。 而今真入石,泥土被丹红。

白话文翻译:

在塔上看到用烟煤写的诗句,是谁刻在这里的呢? 空洞中回响的声音像是蚯蚓在鸣叫,壁上的篆刻偶然看起来像虫子。 被侵蚀后适合长满苔藓,消逝则依赖于风雨。 如今真的刻入了石头,泥土也被染成了红色。

注释:

  • 烟煤:指用烟煤或炭笔书写的文字。
  • 勒:刻写。
  • 鸣虚:空洞中回响的声音。
  • 蚓:蚯蚓。
  • 篆壁:壁上的篆刻。
  • 蚀:侵蚀。
  • 销:消逝。
  • 丹红:红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明代文学家,与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称“公安三袁”。他的诗文主张“性灵说”,强调文学的个性和真实情感。此诗可能是在定州(今河北定州)游览时,见到塔上的诗句拓片,感慨而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袁宏道在定州游览时,见到塔上的诗句拓片,对其历史痕迹和自然侵蚀的景象产生感慨,从而戏题之作。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塔上诗句的描述,展现了历史的痕迹和自然的侵蚀。诗中“塔上烟煤句”一句,即点明了诗句的古老和独特,而“何人勒此中”则引发了对刻写者的遐想。后文通过“鸣虚聊以蚓,篆壁偶如虫”等句,以生动的意象描绘了诗句的古老和自然侵蚀的痕迹,表达了对历史和自然的感慨。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生动,情感深沉,体现了袁宏道诗歌的性灵之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塔上烟煤句”:指塔上用烟煤或炭笔书写的古老诗句。
  • “何人勒此中”:疑问句,表达对刻写者的疑惑和遐想。
  • “鸣虚聊以蚓”:形容空洞中回响的声音像蚯蚓在鸣叫。
  • “篆壁偶如虫”:形容壁上的篆刻偶然看起来像虫子。
  • “蚀去宜苔藓”:指被侵蚀后适合长满苔藓。
  • “销来仗雨风”:指消逝依赖于风雨的侵蚀。
  • “而今真入石”:指诗句真的刻入了石头。
  • “泥土被丹红”:指泥土也被染成了红色。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鸣虚聊以蚓”和“篆壁偶如虫”,通过比喻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
  • 拟人:如“蚀去宜苔藓”和“销来仗雨风”,赋予自然现象以人的行为特征。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塔上古老诗句的描述,表达了对历史痕迹和自然侵蚀的感慨,体现了对历史和自然的敬畏之情。

意象分析:

  • 烟煤句:象征古老和历史的痕迹。
  • 蚓:象征自然的声音和生命的活力。
  • 虫:象征时间的侵蚀和生命的脆弱。
  • 苔藓:象征自然的生长和历史的沉淀。
  • 雨风:象征自然的侵蚀和时间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塔上烟煤句”指的是什么? A. 塔上的古老诗句 B. 塔上的现代诗句 C. 塔上的绘画 答案:A

  2. “鸣虚聊以蚓”中的“蚓”指的是什么? A. 虫子 B. 蚯蚓 C. 蛇 答案:B

  3. “蚀去宜苔藓”中的“苔藓”象征什么? A. 自然的生长 B. 历史的沉淀 C. 生命的脆弱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袁宏道的《游定州塔》:同样以定州塔为题材,展现了作者的游览感受和对历史的思考。

诗词对比:

  • 与杜甫的《登高》对比,两者都通过登高望远的场景,表达了对历史和自然的感慨,但袁宏道的诗更注重对具体景象的描绘和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袁宏道诗选》:收录了袁宏道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和主题。
  • 《明代诗歌研究》:对明代诗歌进行了深入研究,有助于理解袁宏道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

相关查询

听庾及之弹乌夜啼引 鹿角镇(洞庭湖中地名) 月暗 崔徽歌 其四 内状诗寄杨、白二员外(时知制诰) 早归 暮秋 使东川。西县驿 蔷薇 乐府古题序 其四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徼冀 情词悱恻 立刀旁的字 湫室 饿虎见羊 举莛扣钟 兵不厌权 包含冲的词语有哪些 瓜字旁的字 雨字头的字 举酒作乐 骨字旁的字 耳刀旁的字 秃疮 鲇鱼上竿 齐足并驱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