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8:31: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8:31:51
将赴朔方早发汉武泉
作者:李益
弭盖出故关,穷秋首边路。
问我此何为,平生重一顾。
风吹山下草,系马河边树。
奉役良有期,回瞻终未屡。
去乡幸未远,戎衣今已故。
岂惟幽朔寒,念我机中素。
去矣勿复言,所酬知音遇。
我要去北方边境,清晨就从汉武泉出发。
有人问我为何而行,这一生只为这一回眸。
秋风吹动山下的草,马儿被系在河边的树下。
我在军中服役是有期限的,回头看家乡却难得几次。
离乡还算不远,身穿戎装如今已是旧事。
不仅仅是北方的寒冷,更让我思念那心中的执念。
离去吧,不必再多言,所求的只是那知音的相遇。
李益(约788-816年),字季和,号青田,唐代著名诗人,出身于边地,诗风清新,擅长描写边塞风光和战士心情。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战斗生活的感受。
李益创作此诗时,正值唐代盛世,边关战事频繁,诗中表达了士兵出征前的复杂情感,既有对故乡的眷恋,也有对未来不确定的思考。
《将赴朔方早发汉武泉》是一首充满情感和思考的边塞诗。整首诗通过简单的叙述,传达了诗人在出征前的复杂心情。开头两句“弭盖出故关,穷秋首边路”,描绘了出征的场景,秋天的寒意与边路的荒凉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一种即将踏入未知之境的紧迫感。
接下来的“问我此何为,平生重一顾”,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切的思念,回眸一顾的瞬间成为他心中最重的牵挂。此时的诗人,既是一个即将出征的战士,也是一个怀旧的游子,内心的矛盾与挣扎通过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生动展现。
风吹草动,马系河边,诗中自然景观与人的情感交融,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接着“奉役良有期,回瞻终未屡”,反映了士兵的职责与对故乡的稀疏回望,暗含了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家乡的思念愈发强烈。
最后两句“去矣勿复言,所酬知音遇”,在告别中寄托了对知音相遇的渴望,表达出一种坚韧而不屈的精神。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家国的忧虑,也有对人生机遇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诗歌功力。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离乡征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战斗生活的无奈,以及对未来命运的思考。诗中反映了士兵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既有对家国的责任感,又有对知音的渴望。
李益的诗《将赴朔方早发汉武泉》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诗中“奉役良有期”指的是什么?
“去矣勿复言”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李益的《将赴朔方早发汉武泉》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描绘了边塞风光与士兵的生活,但李益更侧重于内心的思念与责任感,而王之涣则强调了壮丽的景色与壮志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