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7:11: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7:11:59
西郊期涤武不至,书示
韦应物
山高鸣过雨,涧树落残花。
非关春不待,当由期自赊。
在西郊约定与涤武相见,但他未能如期而至,我在此写信告知。
山上的雨声渐渐消散,山涧中的树木也落下了残花。
这并不是因为春天不再等待,而是因为约定的时间已经被推迟。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春不待”暗指自然界的规律,春天不会因为人的约定而停止。
作者介绍:
韦应物(737年-792年),字子云,号长洲,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象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韦应物与友人涤武未能如期相见之际,表达了对友人到来的期盼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它反映了唐代文人对友谊的重视以及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开头“山高鸣过雨,涧树落残花”描绘了雨后山间的宁静与清新,雨声回荡在高山上,而山涧中树木的残花则象征着时间的无情与流逝。诗人通过自然的变化,巧妙地映射出内心的情感与思虑。
“非关春不待,当由期自赊”一句,表明了诗人的哲思。春天的到来与逝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尽管诗人希望与友人相聚,但缘分与时间的安排却让这一切变得遥不可及。这里展现了诗人对命运的无奈与对友谊的深厚情感,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透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体现了韦应物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哲学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友谊的珍视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人借助自然景象表达内心的孤独与思念,同时也反映出对人生无常的哲学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韦应物的“西郊期涤武不至”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高兴
B. 失落
C. 愤怒
D. 疲惫
诗中提到的“山高鸣过雨”指的是什么?
A. 山的高大
B. 雨声的回响
C. 树木的生长
D. 溪水的流动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景象,但韦应物的诗更强调个人情感与思考,而王之涣则表现了壮丽的景色与人们的豪情。两者在主题和情感的表达上各具特色,体现了唐诗的丰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