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0:09: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0:09:29
时出碧鸡坊,西郊向草堂。
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
傍架齐书帙,看题减药囊。
无人觉来往,疏懒意何长。
每当我走出碧鸡坊,便向着西郊的草堂而去。
市桥上的柳树细长柔软,江边的野梅散发着香气。
在书架旁整齐地摆放着书籍,看题目时我不再需要药囊。
这儿没有人注意我的来往,我的心情悠然自得,情意绵长。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碧鸡坊”出现在长安城的古地名中,象征着杜甫在长安的生活和活动。诗中的“草堂”则是杜甫晚年的居所,反映了他的隐居生活和追求的宁静。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情感真挚,常以民生疾苦为主题,表达对社会的关注与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杜甫晚年,彼时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杜甫在西郊隐居,试图在自然中寻求内心的平和。诗中反映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当下社会的无奈。
《西郊》这首诗体现了杜甫晚年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诗的开头描绘了从碧鸡坊出发,向西郊草堂走去的情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展现了长安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气息。接下来的描写通过市桥的柳树和江路的梅花,渲染出一种清新而又淡雅的氛围,令人心旷神怡。在这种环境中,诗人感受到了一种闲适和愉悦,书架旁整齐的书籍象征着他的学识与追求,而“看题减药囊”则暗示着他在知识中找到了慰藉,远离了世俗的烦恼。
最后两句“无人觉来往,疏懒意何长”更是体现了诗人对世事的淡泊和对生活的豁达。杜甫在这里揭示了内心的宁静与外界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表达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杜甫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反思,令读者感受到一种深邃的艺术魅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他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对内心平和的追求,体现了他淡泊名利、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杜甫的“碧鸡坊”指的是哪个城市的地名?
诗中提到的“草堂”主要象征什么?
诗中的“无人觉来往”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