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0:42: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0:42:07
善卷洞
作者: 徐恪 〔清代〕
水波摇风林,秋山木叶脱。
何年五丁斧,劈此灵异迹。
幽泉闻笙镛,怪石动精魄。
嵚巇上下坂,俄顷异忻戚。
摩崖三四字,窈窕飞青壁。
仙灵有遗踪,仿佛留虚白。
濯缨松涛下,清飔澹寒日。
冥搜已忘形,心与太古接。
水波摇曳着风中的树林,秋山上的树叶纷纷脱落。
哪一年五位神明的斧头,劈开了这灵异的痕迹?
幽静的泉水中传来笙乐和钟声,怪石似乎也被这音乐所动。
崎岖的山路上下交错,瞬间感受到一种惊异和忧伤。
岩石上刻着三四个字,隐秘而美丽的青色壁面。
仙灵的遗留痕迹仿佛仍在,留给人一种虚无的白色幻影。
在松涛的低吟下洗涤衣裳,清爽的风缓缓吹来,寒冷的阳光照耀。
在这幽静的环境中,我已忘记了自我,心灵与太古的时光接连。
作者介绍
徐恪(约1640—约1710),字子棨,号懋轩,晚号松壶,清代诗人,精于诗词,兼通书法、绘画。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常以山水为题材,表达个人的情怀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善卷洞》创作于清代,诗人游历于善卷洞时所作。善卷洞位于今浙江省,因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神秘的传说而著称,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吟咏。诗人在此处感受到自然的灵异与人文的交融,表达了对古老文化和自然景观的思考与热爱。
《善卷洞》是一首表达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的诗作。诗中以清新的语言描绘了善卷洞的自然美景,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深刻感悟和探索精神。开篇的“水波摇风林,秋山木叶脱”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示了秋天的气息,给读者带来一种清新而宁静的感觉。接下来,诗人以“何年五丁斧,劈此灵异迹”的提问,传达出对历史和神秘的追问,体现了对古老文化的敬仰与思考。
随着诗情的展开,诗人描述了“幽泉闻笙镛,怪石动精魄”的场景,音乐与自然的结合让人感受到一种灵动的美。后续的“嵚巇上下坂,俄顷异忻戚”,则通过对路途崎岖的描绘,表现了人在探索过程中的复杂情感,既有惊喜也有忧愁。
最后,诗人以“心与太古接”作为结束,表达了自我与自然、历史的深刻连接,展现出一种超越时空的哲学思考。整首诗语言简洁而意蕴深远,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命的感悟,使人读后引发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善卷洞的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与自然的深刻联系和对古老文化的思考,充满了哲理性和抒情性。诗人在自然中寻求宁静与智慧,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水波摇风林”主要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A. 秋天的落叶
B. 风中的树林
C. 河流的波动
D. 山间的小路
“五丁斧”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力量与开辟
B. 神秘与消逝
C. 自然与和谐
D. 爱与思念
诗中“冥搜已忘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忧愁
B. 超脱
C. 怀旧
D. 惊奇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