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3:31: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31:42
君家得莲种,远自浙江湄。
明烛然空碗,浓朱画细丝。
盛开尤菡萏,到落不离披。
岂独夏花好,仍兼秋实奇。
味长包石蜜,壳嫩剥燕支。
况复芬芳久,霜前殊未衰。
你家得到了莲花的种子,来自遥远的浙江河边。
明亮的烛光下,空碗里盛着浓厚的朱红,细致的丝线绘成图案。
盛开的莲花如同菡萏,落下的花瓣依旧不离披散。
难道只有夏天的花好,秋天的果实也同样奇特。
莲的味道像包裹着石蜜,果壳嫩滑如燕子的嘴。
更何况它的芬芳持久,霜降之前依旧不衰退。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以《资治通鉴》著称,致力于史学研究和政治改革,风格清新朴实,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此诗写于司马光晚年,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及对生活的感悟。莲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洁与美好,诗中通过描写莲花的生长和特点,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对生命的思考。
《南园杂诗六首·明叔家瑞莲》是一首描绘莲花的诗,诗中以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莲花的美丽与特性。开篇便以“君家得莲种”引入,显示出莲花的珍贵与独特,加上“远自浙江湄”的地理背景,赋予了莲花一种远道而来的神秘感。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通过“明烛然空碗,浓朱画细丝”,将莲花的色彩与形态描绘得生动而细腻,仿佛让人看到了那盛开的莲花在烛光下的细腻光泽。
诗的转折在于“岂独夏花好,仍兼秋实奇”,诗人不仅赞美了夏天的莲花,也提到了秋天的果实,展现出自然界的循环与丰盈,表现出对生命不同阶段的欣赏。同时,莲子的“味长包石蜜”与“壳嫩剥燕支”的比喻,生动地传达了莲的美味与嫩滑,令人垂涎欲滴,从而引发对生活美好的向往。
最后,诗人提到“况复芬芳久,霜前殊未衰”,强调了莲花的持久与坚韧,这种精神不仅是对莲花的赞美,也是对人生态度的暗示。整首诗在对自然美的歌颂中,寄托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事物的赞赏。
君家得莲种,远自浙江湄。
明烛然空碗,浓朱画细丝。
盛开尤菡萏,到落不离披。
岂独夏花好,仍兼秋实奇。
味长包石蜜,壳嫩剥燕支。
况复芬芳久,霜前殊未衰。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莲花的美丽与珍贵,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传达出一种生命的坚韧与持久的美好。
诗中“君家得莲种”中的“莲种”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明烛然空碗”,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境?
诗中“岂独夏花好,仍兼秋实奇”表达了什么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