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题方公院寄夏侯明府》

时间: 2025-04-28 08:09:04

诗句

银地有余光,方公道益芳。

谁分修藏力,顶有剃头霜。

经勘松风燥,檐垂坞茗香。

终须结西社,此县似柴桑。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8:09:04

原文展示:

银地有余光,方公道益芳。
谁分修藏力,顶有剃头霜。
经勘松风燥,檐垂坞茗香。
终须结西社,此县似柴桑。

白话文翻译:

在银色的土地上闪烁着余光,方公的品德更加芬芳。
谁能分担那修身养性的力量,顶上却已白发如霜。
经过一番勘察,松林中的风显得干燥,
屋檐下弥漫着茶香的气息。
终究还是要结成西社,这个地方似乎像柴桑一样。

注释:

  • 银地:指银色的土地,象征着清明、吉祥。
  • 方公:指方丈,或称长官,象征着德高望重的人。
  • 修藏:修身养性,内心的修养与涵养。
  • 剃头霜:形容人的白头发,象征衰老。
  • 松风燥:松树间的风声干燥,暗示环境的清冷。
  • 檐垂坞茗香:屋檐下的茶香,描绘了宁静的生活氛围。
  • 西社:指结社、交友,象征着友谊与合作。
  • 柴桑:指著名的风景名胜地,象征自然的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贯休(约830年-912年),字子安,号惭愧,晚唐时期的诗人,以禅宗思想和豪放的风格闻名。他的诗多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唐代,时代背景下,社会动荡,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与人文的交融。首句“银地有余光”引人入胜,暗示着清明与美好,而“方公道益芳”则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对方公的敬仰与赞美。诗中“谁分修藏力,顶有剃头霜”则蕴含着对人生年华流逝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衰老的无奈和哲思。接下来的“经勘松风燥”与“檐垂坞茗香”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有清冷的自然风,又有温暖的生活气息,渗透出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最后两句“终须结西社,此县似柴桑”更是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表达了与友人交往的愿望,同时将这个地方与名胜柴桑相提并论,显示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友谊的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银地有余光:描绘出一幅明亮、清新的自然景象。
  2. 方公道益芳:表达对方公品德的赞美。
  3. 谁分修藏力:感叹修身养性之道不是人人能做到。
  4. 顶有剃头霜:白发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衰老。
  5. 经勘松风燥:通过对自然环境的观察,传达出一种孤寂的感觉。
  6. 檐垂坞茗香:表现出生活的宁静与雅致。
  7. 终须结西社:提及团结、交友的重要性。
  8. 此县似柴桑:以地名作比,强调此地的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剃头霜”比喻衰老,生动形象。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对称,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友人寄托的深情,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表现出对人生与自然的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银地:象征着光明与希望。
  • 松风:象征着清冷与孤寂。
  • 茗香:代表着温暖与亲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方公”是指什么? A. 一位诗人
    B. 一位长官
    C. 一位商人

  2. “顶有剃头霜”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生活的热爱
    B. 对衰老的无奈
    C. 对自然的赞美

  3. 诗中提到的“西社”意味着什么? A. 团结交友
    B. 追求财富
    C. 远离人群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对比,贯休的这首诗更注重于人文情感的表达,而不是壮阔的自然景象。两者都表现出对生活的思考,但贯休更倾向于内心的宁静和友谊的珍视。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 《贯休诗词集》

相关查询

雷老欲退普宁二绝句 海屋添筹寿尹金峰侍御太翁 常大夫挽词 寿昌寺 烛影摇红 其一 正月十四夜 九日纪胜上李夏二宰相五十韵 修竹芙蓉四首 其一 雨宿 其一 观音赞二首 春日郊行三首 其二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脱缁 树根 河汾门下 包含谥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遶的词语有哪些 骨字旁的字 剖心析肝 重而无基 面字旁的字 析言破律 烦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倚玉偎香 善男信女 交点 山字旁的字 牙字旁的字 漆灰 齐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