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8:09: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8:09:04
银地有余光,方公道益芳。
谁分修藏力,顶有剃头霜。
经勘松风燥,檐垂坞茗香。
终须结西社,此县似柴桑。
在银色的土地上闪烁着余光,方公的品德更加芬芳。
谁能分担那修身养性的力量,顶上却已白发如霜。
经过一番勘察,松林中的风显得干燥,
屋檐下弥漫着茶香的气息。
终究还是要结成西社,这个地方似乎像柴桑一样。
作者介绍:贯休(约830年-912年),字子安,号惭愧,晚唐时期的诗人,以禅宗思想和豪放的风格闻名。他的诗多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唐代,时代背景下,社会动荡,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与人文的交融。首句“银地有余光”引人入胜,暗示着清明与美好,而“方公道益芳”则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对方公的敬仰与赞美。诗中“谁分修藏力,顶有剃头霜”则蕴含着对人生年华流逝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衰老的无奈和哲思。接下来的“经勘松风燥”与“檐垂坞茗香”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有清冷的自然风,又有温暖的生活气息,渗透出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最后两句“终须结西社,此县似柴桑”更是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表达了与友人交往的愿望,同时将这个地方与名胜柴桑相提并论,显示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友谊的珍视。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友人寄托的深情,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表现出对人生与自然的感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的“方公”是指什么?
A. 一位诗人
B. 一位长官
C. 一位商人
“顶有剃头霜”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生活的热爱
B. 对衰老的无奈
C. 对自然的赞美
诗中提到的“西社”意味着什么?
A. 团结交友
B. 追求财富
C. 远离人群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对比,贯休的这首诗更注重于人文情感的表达,而不是壮阔的自然景象。两者都表现出对生活的思考,但贯休更倾向于内心的宁静和友谊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