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六月二十六日闻蛩 其三》

时间: 2025-05-01 05:22:48

诗句

吊丛抱叶露华濡,秋来此声不可无。

谁复推敲费神思,罗帷高枕梦春驹。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5:22:48

原文展示

六月二十六日闻蛩 其三
吊丛抱叶露华濡,
秋来此声不可无。
谁复推敲费神思,
罗帷高枕梦春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夏末初秋的自然景象与个人感受。诗人听到秋虫的鸣叫,感慨这种声音在秋天是不可或缺的。反观自己,似乎对生活的琐事过于纠结,不如高枕安眠,追梦于春天的美好时光。

注释

  • 吊丛:指悬挂的花草,表现自然界的生机与美丽。
  • 抱叶:形容虫子或昆虫在叶子中间,表现其栖息环境的宁静。
  • 露华濡:露水润泽,形容清晨的清新和湿润。
  • 推敲:仔细思考、琢磨,反映诗人对生活的思索。
  • 罗帷:细密华丽的帷幕,象征着梦境的宁静与温馨。
  • 高枕:安然入睡,表现一种宁静的生活状态。
  • 梦春驹:梦中追逐春天的马,象征着对美好过去的向往。

典故解析

该诗并未明显引用历史典故,但“高枕”及“梦春驹”意象源自古代诗人对安宁生活的向往及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反映了诗人的情感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弘历,即清代乾隆皇帝,书法、绘画、诗词俱佳。他的诗风多表现自然、人生哲理以及个人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六月,正值夏末,诗人通过对秋声的倾听,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生活琐事的思考,反映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自然虫声为引子,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的感悟。诗中的“秋来此声不可无”一句,简洁而富有哲理,强调了自然界中的声音对于季节变迁的重要性,暗示着生命的轮回和时光的流逝。同时,诗人又感叹生活中的琐事与思虑,表现出一种无奈与反思,似乎在提醒自己放下那些繁杂的思考,追求内心的安宁。

诗的最后两句“罗帷高枕梦春驹”更是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展现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向往。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将秋虫与个人情感紧密联系,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吊丛抱叶露华濡:描绘夏日清晨,露水滋润着草木,虫子在其中栖息,展现自然的生机。
    • 秋来此声不可无:随着秋天的到来,虫鸣的声音显得尤为重要,象征着季节的变化与生命的延续。
    • 谁复推敲费神思:人们常常纠结于生活中的琐事,费心思考,却不如享受当下的宁静。
    • 罗帷高枕梦春驹:高枕无忧,安然入梦,向往春天的美好,表达了一种逃避现实的心态。
  •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如“梦春驹”)、拟人(虫鸣似乎在诉说)等手法,使得情感更加生动。

  •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反思,表现出一种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意象分析

  • 虫鸣:象征自然的声音,生命的延续。
  • 露水:代表清晨的清新与生命的滋润。
  • 高枕:象征安宁的心态与对生活的放下。
  • 春驹:代表着对美好过去的向往与追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虫鸣”在秋天的重要性是什么?

    • A. 代表生命的结束
    • B. 代表季节的变化
    • C. 代表人们的思考
  2. “罗帷高枕”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 A. 忙碌与疲惫
    • B. 安然与享受
    • C. 忧虑与不安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津》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李白弘历的作品都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但李白更倾向于豪放的情感,而弘历的诗则显得细腻与内省,体现了不同风格的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不同感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弘历诗文集》

相关查询

杂体联锦 过当涂县 赠姬人 题淮阴侯庙 汴堤行 离筵诉酒 东游远归 出关 庭前菊 东林寺再遇僧益大德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孳茂 包含迦的词语有哪些 风吹雨打 麦秀两岐 车字旁的字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覆宗绝嗣 聿字旁的字 成丹 飞鸿戏海 顾盼生辉 金字旁的字 千秋万代 片字旁的字 寿材 艸字旁的字 习惯成自然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