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24: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24:13
北山三咏其二——觉海方丈
作者: 王安石 〔宋代〕
往来城府住山林,
诸法翛然但一音。
不与物违真道广,
每随缘起自禅深。
舌根已净谁能坏,
足迹如空我得寻。
岁晚北窗聊寄傲,
蒲萄零落半床阴。
在城府之间往来,或在山林中居住,
所有的法则都无拘无束,只有一个声音。
不与世俗相违,真实的道理是广阔的,
随缘起身,内心的禅意愈发深厚。
舌根已经净化,谁又能够破坏它呢?
足迹如同空无,我能在其中寻找到。
岁末的北窗前,闲聊中寄托我的傲气,
葡萄早已凋零,阴影半床铺满。
此诗中提到的“舌根已净”可以理解为佛教中对言语修行的要求,强调内心的净化与真道的体会。此外,诗中“足迹如空”的意象,表达了对世俗假象的超脱与无执,是一种禅宗的思想。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推行新法,倡导变革。他的诗歌以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王安石隐居于北山时期,反映了他对隐居生活的感悟和对禅宗思想的追求。诗中所表现的宁静、超脱的境界,是他在政治风波后对人生的重新思考。
《北山三咏其二——觉海方丈》通过描绘作者的隐逸生活,展现了深厚的禅宗思想和对世俗的超然态度。诗的开头“往来城府住山林”,显示了作者的身份转换与生活选择,既有官场的往来也有山林的静谧,表面上看似矛盾,实则体现了对内心世界的追求。
“诸法翛然但一音”,表明了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中,追求一种内心的和谐与宁静。通过“不与物违真道广”,王安石进一步强调了真实的道理与世俗的对立,反映了他对佛教智慧的理解。
接下来的两句“舌根已净谁能坏,足迹如空我得寻”,表达了他对言语和行为的自我反思,舌根的净化意味着内心的明澈,而足迹如空则象征着超脱的境界,显示出他对生命意义的深刻体悟。
最后两句“岁晚北窗聊寄傲,蒲萄零落半床阴”,则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葡萄的凋零象征着人生的无常,而“半床阴”则暗示了安静与思考的空间,体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与淡泊。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反映出对世俗的超脱与对人生真谛的深刻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王安石的隐居生活主要是在什么地方?
诗中“舌根已净谁能坏”强调了什么?
“蒲萄零落半床阴”表达了对什么的感慨?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