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8:53: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53:30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自古以来,获得功名利禄都是十分艰辛的,最终这些成就又要归于谁呢?当时的昏暗环境让人接受了错误的观念,而末世的风俗更加混乱,让人难以分辨真伪。传承下来的糟粕并非真正的美好,而那些精神和气韵是无法用丹青画出来的。渺小的我怎么能表达出高明贤人的意志呢?我只是守着那千秋的纸上尘埃而已。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功名和历史的苦辛,反映了古代士人的奋斗与辛酸。王安石在诗中对历史和文化的反思,时常与他的政治理念相结合,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真理的追求。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则天,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以其推行“新法”著称,致力于政治改革和社会发展。他的诗词风格兼具古典与创新,常常以现实主义的视角反映社会问题。
创作背景: 《读史》创作于王安石进行政治改革的时期,面对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历史和功名的思考,以及对文化传承的忧虑。
《读史》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思辨的诗作,王安石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揭示了功名背后的艰辛与困惑。在诗的开头,作者直言功名的获得并非易事,这种艰辛的历程让人对最终的归宿产生了深刻的疑问。接着,王安石通过“黮暗”和“末俗”两组对比的意象,突显了当时社会的混乱与人们思想的迷失。他对历史的传承表示了怀疑,认为所流传下来的多是糟粕,而真正的精神却无法被传达。最后,王安石以自谦的口吻,质疑自己的能力,表明自己对高人思想的敬仰与无力感。整首诗透出一种对历史的敬畏与反思,体现了王安石对文化传承的深刻理解和对时代变迁的无奈。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揭示了功名背后的艰辛和对文化传承的忧虑,表达了作者对时代变迁的无奈与对真正精神的渴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功名”主要指什么?
A. 财富
B. 官职和声誉
C. 学问
“黮暗”在诗中主要指什么?
A. 明亮的环境
B. 社会的混乱
C. 个人的烦恼
诗中“丹青难写是精神”意指什么?
A. 画画很难
B. 精神和气韵无法用画作表达
C. 历史难以传达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安石的《读史》与杜甫的《登高》都有对历史与人生的深刻思考。王安石更关注于功名与文化的传承,而杜甫则体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均表现出对现实的无奈与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