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2:01: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2:01:49
秋池二首
作者:白居易
前池秋始半,卉物多摧坏。
欲暮槿先萎,未霜荷已败。
默然有所感,可以从兹诫。
本不种松筠,早凋何足怪。
凿池贮秋水,中有蘋与芰。
天旱水暗消,塌然委空地。
有似泛泛者,附离权与贵。
一旦恩势移,相随共憔悴。
第一首:
前池的秋天刚刚开始,花草已经遭受摧残。
还没到黄昏,木槿花就先萎谢了;
还未到霜降,荷花就已经败落。
我默默地有所感触,可以从中得到教训。
本来就不应该种松竹,早凋谢有什么好怪的呢?
第二首:
凿了池塘储存秋水,池中有浮萍与芰荷。
天旱时水位下降,池塘一片空旷。
有些东西就像漂浮不定的水面,依附于权贵之上。
一旦恩宠与地位转移,便会相互衰败憔悴。
作者介绍: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生于772年,卒于846年。他的诗风平易近人,语言简练,常关注民生,抒发个人情感,代表作有《赋得古原草送别》、《长恨歌》等。
创作背景:
《秋池二首》写于白居易晚年,反映了他对人生无常、权势易逝的感慨,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易衰的惋惜。此时白居易已历经官场风波,对权贵的虚无感愈加深刻,诗中流露出对秋天的深思与对人生的反思。
《秋池二首》通过描绘秋池的景象,传达了白居易对时光流逝和生命脆弱的感悟。诗的开篇即以“前池秋始半”引入,运用细腻的描写让人感受到秋天的萧瑟,接着通过木槿与荷花的凋零,表现了自然界的无情与人生的短暂。诗人以“默然有所感”自问自答,表现出一种哲思,似乎在教导自己:人生本就如此,早凋也无可厚非。
后半部分通过池塘的描写,展现出因天旱水位下降而显得荒凉的景象,象征着权势的移转和人情的冷暖。诗中“附离权与贵”一句,直指人情世故,表达了对权势浮沉的深刻看法。整首诗通过秋池的细腻描写,反映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理解与感悟,情感深沉而细腻,具有很强的启发性。
逐句解析:
前池秋始半,卉物多摧坏。
描述秋天刚开始,池塘中的植物已经遭到摧残,传达出秋天的萧条。
欲暮槿先萎,未霜荷已败。
木槿花在黄昏前就已萎谢,荷花在霜降前已然败落,象征生命的脆弱。
默然有所感,可以从兹诫。
诗人沉默思考,意识到自然的变化给自己的启示,能够用此来警诫自己。
本不种松筠,早凋何足怪。
自谦之语,表达对种植松竹的反思,早凋的现象并不奇怪。
凿池贮秋水,中有蘋与芰。
描述池塘中储存着秋水,浮萍与芡实漂浮其上,营造出静谧的意境。
天旱水暗消,塌然委空地。
天气干旱,水位下降,池塘显得荒凉,传达出一种失落感。
有似泛泛者,附离权与贵。
比喻那些漂浮不定的人,依附于权势与富贵,揭示人事的无常。
一旦恩势移,相随共憔悴。
一旦权势发生变化,曾经的恩宠也会随之消失,最终导致衰败。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秋池的景象为背景,探讨了人生的无常与脆弱,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提醒人们珍惜当下,反思权势与人情的短暂与变幻。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秋池二首》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白居易
D. 王维
诗中“槿花”意指什么?
A. 一种草药
B. 一种花
C. 一种树
D. 一种果实
诗中提到的“恩势”主要指什么?
A. 自然现象
B. 权势和恩宠
C. 个人品质
D. 生活环境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白居易的《秋池二首》与杜甫的《春望》均反映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前者侧重于秋天的萧瑟与衰败,后者则关注于春天的生机与希望,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形成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