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3:22: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3:22:49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骑马从沙漠出发,直驱向边塞的城墙。
边城是多么萧条,阳光明媚的日子却被黄云笼罩。
每当来到征战的地方,我总是忧愁敌人会反复侵扰。
难道没有安边的书信吗?诸位将领都已受到了恩惠。
惆怅孙吴的往事,回到家中独自关上门。
高适,字达夫,号白华,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他的诗歌多描绘边疆战事,表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高适的诗风豪放、直率,常常流露出对战争与边塞生活的深刻思考。
《蓟中作》写于高适在边塞作战时,反映了当时边疆局势的紧张和诗人对家国安危的忧虑。诗中强烈的军事氛围和个人情感交织,表现了士兵在战斗中经历的孤独与惆怅。
《蓟中作》是一首充满豪情与忧思的边塞诗,诗人通过描绘边疆的萧条与战斗的艰辛,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怀。开篇即以“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展现出积极向上的气势,然而随即转入对边塞生活的深刻反思,形成鲜明的对比。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一句,描绘出边城荒凉的景象,暗示着战事的频繁与百姓的苦难。诗人不仅关注战斗本身,更深切地体会到战事对生活的影响,表现出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每愁胡虏翻”一句中,诗人内心的忧虑与困惑表露无遗,既表现出对敌人反复侵扰的无奈,也反映出对和平的渴望。诗中提到的“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则表明了对治国安边之道的思考,暗含着对统治者的期待与希望。
最后的“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则是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总结了个人情感与历史命运的交织。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展现了高适作为边塞诗人的深厚情怀与历史意识。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与对历史兴亡的感慨,情感真挚而又深刻。
选择题:高适的《蓟中作》主要描写了什么?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岂无安边书”反映了诗人对____的期待。
判断题:该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归乡后孤独生活的渴望。 (对/错)
高适的《蓟中作》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表现了对边疆的感慨与历史的思考,但高适更侧重于对战争的忧虑,而王之涣则更多地表现了对自然壮丽的赞美与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