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40: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40:03
陪窦侍御灵云南亭宴诗,得雷字
人幽宜眺听,目极喜亭台。
风景知愁在,关山忆梦回。
只言殊语默,何意忝游陪。
连唱波澜动,冥搜物象开。
新秋归远树,残雨拥轻雷。
檐外长天尽,尊前独鸟来。
常吟塞下曲,多谢幕中才。
河汉徒相望,嘉期安在哉。
在幽静的环境中,适合远眺与倾听,目光所及,令人喜悦的是亭台楼阁。风景中潜藏着忧愁,关山之间令人忆起往日的梦境。只是在这里说些稀奇的话,却又不知为何我会羞愧于此。连绵的歌声如波澜般荡漾,冥冥中似乎探索到了一些物象的真谛。新秋时节,远处的树木归来,残留的雨水伴随着轻微的雷声。檐外的长空尽头,尊前只见一只孤鸟飞来。我常吟唱《塞下曲》,非常感谢幕中才子。河汉遥遥相望,良辰美景究竟何在呢?
高适(约703年-765年),字达夫,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生于山西,后居长安。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而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边塞的壮丽景色和士兵的悲壮情怀,常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寄托个人的情感。
这首诗写于高适和朋友们在云南亭聚会时,赋诗畅饮,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友人陪伴的感激,同时也流露出对往昔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思考。此时正值新秋,秋雨渐停,雷声轻响,诗人把自然景色与自己的情感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诗意。
这首诗展现了高适在自然与友谊中游刃有余的情感。开篇便以“人幽宜眺听”描绘出静谧的环境,营造出适合思考与沉吟的氛围。接下来,诗人用“目极喜亭台”表达了对眼前美景的赞叹,继而通过“风景知愁在”引入了内心的忧愁,表现了美景与愁苦的对比。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诗歌更加深刻和耐人寻味。
在诗中,诗人用“连唱波澜动”描绘了欢快的歌声,似乎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而“新秋归远树,残雨拥轻雷”则将季节的变化与诗人的心境紧密结合,体现了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循环。诗人在“檐外长天尽,尊前独鸟来”中,展现了孤独与思考,暗示着对友人的依恋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整首诗不仅是对自然风光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高适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情感深度。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探讨人际关系与人生哲理,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友谊的感激,展现了一种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这些意象相互交织,构成了诗歌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情感共鸣。
诗中提到的“新秋”指的是哪个季节?
诗人对“亭台”的态度是?
“河汉徒相望”意指什么?
高适的《陪窦侍御灵云南亭宴诗》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均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但高适更侧重于抒发个人情感与思考,而王之涣则强调了壮观的景色与对未来的展望。
以上内容为对《陪窦侍御灵云南亭宴诗,得雷字》的全面解读与分析,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