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塞下曲·其一》

时间: 2025-05-05 04:56:09

诗句

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4:56:09

塞下曲·其一

原文展示

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白话文翻译

在边疆的部落即将结束战斗,早晚都在黄河的曲岸上奔赴打猎。
燕子的歌声未曾断绝,塞外的鸿雁在空中飞翔,牧马的声音此起彼伏,边上的草地一片翠绿。

注释

  • 蕃州:指边疆地区的部落。
  • 驰猎:急速地出外打猎。
  • 黄河曲:黄河的弯曲之地。
  • 燕歌:燕子的歌声,寓意春天和和平。
  • 塞鸿飞:边塞的鸿雁飞翔,象征远方的游子和思乡之情。
  • 牧马:养马、放马,表现出边疆的牧歌生活。
  • 群嘶:众多马匹发出的嘶鸣声。

典故解析

此诗描绘了边疆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场景,虽不直接引用典故,但通过对生动景象的描绘,体现了边塞生活的艰辛与美好。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常常出现在古诗词中,象征着生命的源泉与民族的精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益,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以边塞诗闻名。其诗多描绘战争、边塞风光以及游子的思乡情,语言简练而富有意境。

创作背景

《塞下曲·其一》写于唐代盛世,李益常常在边疆地区生活和作战,深刻体会了战争与和平、自然与生活的关系。诗歌反映了边疆士兵的生活状态及对家乡的思念。

诗歌鉴赏

《塞下曲·其一》具有鲜明的边塞特色,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战士们在边境生活的艰辛与美丽。开头两句写到“蕃州部落能结束”,直接引入战争背景,表现出一种紧迫感。接着,通过“朝暮驰猎黄河曲”,让人感受到士兵们日夜奔波的辛劳与不易。而后两句则转向自然描绘,“燕歌未断塞鸿飞”,不仅描绘了边塞的鸟语花香,更隐含着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最后一句“牧马群嘶边草绿”,则是对边疆生活的一种生动展现,体现了自然与人和谐共生的状态。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边疆生活的热爱与对和平的渴望。同时,诗中的景象也仿佛在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安宁与美好。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蕃州部落能结束:暗示战争的结束,反映了诗人对和平的期待。
  2. 朝暮驰猎黄河曲:展示了士兵们忙碌的生活状态。
  3. 燕歌未断塞鸿飞:燕子的歌声象征着春天和生命,鸿雁则引发思乡之情。
  4. 牧马群嘶边草绿:表现出边境牧民的生活和自然的美丽。

修辞手法

  • 对仗:整首诗采用了对仗的手法,使得语言更加工整。
  • 意象:燕歌、鸿飞、牧马等意象,富有情感,带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 象征:燕子和鸿雁象征着和平与思乡,草的绿色则象征着生机和希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边疆战士在战争与和平之间的心路历程,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思念,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燕歌:象征春天的到来和生命的活力。
  • 塞鸿:象征游子的思乡之情。
  • 边草绿:代表生命的旺盛和自然的美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蕃州”指的是?
    A. 中原地区
    B. 边疆地区
    C. 南方地区
    答案:B

  2. “黄河曲”在诗中象征什么?
    A. 战争
    B. 和平
    C. 自然
    答案:C

  3. 诗中“燕歌未断”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战争的渴望
    B. 对和平的向往
    C. 对家乡的思念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高适《燕歌行》

诗词对比

将李益的《塞下曲·其一》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进行对比,前者侧重描绘边塞生活,表现出战士的豪情与自然的美,而后者则通过高耸的楼阁和广阔的视野,表现了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人生的感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益诗词研究》

这份内容涵盖了《塞下曲·其一》的各个方面,旨在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诗的意境与情感。

相关查询

迎春乐 酒泉子 奉和圣製元日 辛春日词·内廷 更漏子 奉和圣製除夜 赠会稽道士 崇因寺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跨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召赁 鬥字旁的字 富贵他人合 偏国 百二山川 上贾 流言止于智者 工结尾的成语 哀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斲的词语有哪些 转悲为喜 片字旁的字 燕雀岂知雕鹗志 一字旁的字 瓦字旁的字 浮沈 立字旁的字 不求甚解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