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2:13: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13:58
志欲收九族,别离乃同生。谁能成此意,惟有孔方兄。
我心中渴望聚集九族亲人,然而别离却是相生的常态。谁能实现这个愿望,唯有孔方兄(钱币)能让我寄托情感。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晚号涧翁,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及文学评论家。他是“江西诗派”的创始人之一,以其独特的诗风和对传统诗歌的创新而闻名。
这首诗在黄庭坚送别十四弟返回洪州时创作,表达了他对兄弟情谊的珍视与对生活无常的感慨,体现了深厚的家族情感。
这首诗的情感深邃而真挚,表现了诗人对家庭与亲情的渴望。在人际关系中,亲情是一种最为珍贵的纽带,尤其是在离散的时代,亲情显得愈发珍贵。诗中通过“志欲收九族”的表达,强调了对家庭团聚的强烈愿望。然而,现实却是“别离乃同生”,反映了人们在追求亲情时的无奈与哀愁。
“谁能成此意,惟有孔方兄”一句,将金钱与人际关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暗示了在现实生活中,金钱似乎是维系人们情感和交流的一种方式。孔方兄(钱币)不仅仅是物质的象征,更是情感寄托的象征,反映了黄庭坚对人情冷暖的细腻观察。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意蕴深远,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对亲情的眷恋。诗不仅是对离别的感慨,更是对人际关系深度的探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亲情的珍视与对现实无奈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家族团聚的渴望以及对离散的深切体验。
诗人希望收集什么?
“惟有孔方兄”中的“孔方兄”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别离乃同生”反映了什么?
答案:
比较黄庭坚的这首诗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两首诗都涉及对亲情的思考和对离别的感慨,但黄庭坚更加强调现实中的物质因素(如金钱),而杜甫则集中在情感的深度与无奈,体现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与诗人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