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01:49: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1:49:51
作者:徐照 〔宋代〕
翠节老苔湿,湘妃泪遗踪。
莫顾鬼物护,斤斧诛箨龙。
不数汉水边,弃贼如草蓬。
杀青色玳瑁,六尺光照空。
俾我卧读书,魂梦来槐宫。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寻觅竹子制作床铺的情景。竹子青翠,老苔滋生,似乎洒落着湘妃的泪痕。不要在意那些鬼魅的保护,斧头和斧子的力量能够砍伐龙竹。汉水边上不再计较那些贼人,像草蓬一样被遗弃。青色的玳瑁在六尺的光影下照亮了空旷的地方。让我在这里卧读书,灵魂梦境回到槐宫。
湘妃泪的典故源自《楚辞》,湘妃因被贬而流泪,表现了对故土的思念与悲伤。此处用以象征竹林中的湿润与诗人的情感。
徐照,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可知其诗作多以清新自然著称,风格兼具豪放与细腻。其作品常体现对自然的热爱与思考。
此诗作于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简朴生活的追求之时,表现了在喧嚣世俗中,隐逸与读书的理想。
这首诗以竹为主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开篇的“翠节老苔湿”描绘了竹林的景象,展现了竹子的生机与韵味。接着“湘妃泪遗踪”则将自然景象与人的情感相结合,传达了对往事的追忆与感伤。诗人不顾“鬼物护”,展现出一种无畏的精神,勇于面对生活的挑战。“斤斧诛箨龙”则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表达了对竹子的珍视与砍伐的决心。
在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杀青色玳瑁,六尺光照空”这一意象,描绘出理想生活的场景:在光照下,读书的时光显得格外珍贵。最后两句“俾我卧读书,魂梦来槐宫”表现出诗人对知识的渴求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整体上,此诗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对生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追求。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渴望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寻找一个宁静的栖息之所,体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理想境界。
选择题:诗中的“湘妃”指的是谁?
A. 一位历史人物
B. 传说中的人物
C. 诗人的朋友
答案:B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斤斧”是用来_____的工具。
答案:砍伐竹子。
判断题:诗人在诗中表现出对世俗的极度厌恶。
答案:错误(诗人对世俗有轻视,但并未表现出极度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