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1:29: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1:29:54
悠然亭
刘克庄
每到阑干畔,徘徊暮始还。
为怜临水寺,尽见隔城山。
墙缭青苔里,舟藏绿阴间。
松扉宜步月,只是限重关。
每次来到栏杆边上,徘徊着直到黄昏时分才离去。
因为怜惜那座临水而建的寺庙,远处的城山尽收眼底。
墙角被青苔包围,船只藏身于浓密的绿荫之中。
松树的门适合在月光下漫步,但却被重重的关卡所限制。
逐句解释: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临水寺”可能暗指古代一些著名的水边寺庙,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环境的融合之美的向往。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仲明,号天柱,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擅长诗词、散文,强调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其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怀及对社会的关怀。
创作背景:
《悠然亭》创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诗人借助悠然自得的景色表达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热爱,反映了个人在纷乱背景下渴望宁静的心境。
《悠然亭》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与内心情感的诗作。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黄昏时分的亭子,竹林、青苔、寺庙等意象交织,展现出一种恬静而悠然的氛围。首句“每到阑干畔,徘徊暮始还”传达了诗人对这片美景的留恋,表现出一种淡淡的惆怅。接下来的描写“为怜临水寺,尽见隔城山”则让人感受到一种人文的深度,寺庙的存在让自然景色更显得富有灵性。
墙缭青苔里,舟藏绿阴间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幽静的环境,仿佛一切都在这片绿荫中沉静下来。而“松扉宜步月,只是限重关”,则暗示了诗人虽想在月下漫步,享受宁静,却又被现实的重重关卡所限制,反映出一种无奈与感伤。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的交融,展示了诗人对自然、对人文的深刻理解与思考,让人从中感受到一种宁静而悠远的诗意。
逐句解析:
每到阑干畔,徘徊暮始还。
表达诗人每次来到栏杆边时,都会留恋徘徊,直到黄昏才离开,体现了对美景的热爱和不舍。
为怜临水寺,尽见隔城山。
诗人因怜惜那座靠水而建的寺庙,远处的山也在眼前,表现出一种人文关怀。
墙缭青苔里,舟藏绿阴间。
通过青苔和绿阴,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反映出自然的生机与宁静。
松扉宜步月,只是限重关。
表达了想在月光下漫步的意愿,却又被现实的限制所困,表现出内心的挣扎。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对人文景观的珍视,以及在纷扰现实中的无奈与渴望,展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临水寺”象征什么?
A. 自然美
B. 人文关怀
C. 生活的无奈
D. 以上皆是
“松扉宜步月”一句的含义是?
A. 适合在月下漫步
B. 不适合在月下漫步
C. 只有人在月下
D. 只有松树在月下
诗人的心情在整首诗中是怎样的?
A. 欢快
B. 失落
C. 宁静
D. 忧伤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比较刘克庄的《悠然亭》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自然美景,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但刘克庄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王维则更倾向于表达内心的宁静与哲理。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