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2:32: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22:32:11
春草如有意,罗生玉堂阴。
东风吹愁来,白发坐相侵。
独酌劝孤影,闲歌面芳林。
长松尔何知,萧瑟为谁吟。
手舞石上月,膝横花间琴。
过此一壶外,悠悠非我心。
春天的草似乎有情意,生长在玉堂的阴影中。
东风把忧愁带来,白发渐渐侵蚀着我。
独自饮酒劝慰孤独的影子,悠闲地在香林中歌唱。
长松,你又知道些什么呢?这萧瑟的歌声又是为谁吟唱?
手舞着石头上的月光,膝间横放着花间的琴。
超过这壶酒之外,心中悠悠的情感并非我所能控制。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李白一生游历四方,作品以豪放、奔放著称,尤其擅长抒情与咏志,且常常融入个人的生活体验与哲理思考。
《独酌》是李白在游历期间写下的诗作。诗中表达了他对孤独的感受以及对生活的思考,尤其是在春天的背景下,春草复苏与个人情感的孤寂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追求自由的渴望。
《独酌》是李白抒发孤独与酒意的一首诗,诗中通过春草、东风等意象,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与诗人内心的愁苦形成强烈对比。开篇的“春草如有意”,给人一种草木有灵的感觉,仿佛在倾诉着春天的情感,而“东风吹愁来”则直接揭示了诗人的内心状态,忧愁在不知不觉中侵袭而来。
接下来的“独酌劝孤影”,表达了诗人在孤独中自饮自乐的无奈与自我安慰,诗人通过饮酒来消解内心的孤独,但这一切似乎又显得苍白无力。长松和萧瑟的对比,进一步加强了孤独的氛围,松树的长久与萧瑟的歌声,似乎在问诗人:这一切又是为了谁?
最后几句“手舞石上月,膝横花间琴”,描绘出一种闲适的生活状态,但“悠悠非我心”则再次回归到内心的深邃与孤独。李白用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孤独而又美丽的画面,体现了他对自由、孤独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春草如有意,罗生玉堂阴。
春草生长的生机似乎有意地在玉堂的阴影中生长,暗示着春天的到来与生机的勃勃。
东风吹愁来,白发坐相侵。
东风带来了愁苦,白发的增加则是岁月无情的侵蚀,表现了诗人的感慨。
独酌劝孤影,闲歌面芳林。
在孤独的情况下,诗人独自饮酒,试图劝慰自己孤独的影子,并享受在芬芳的林间歌唱。
长松尔何知,萧瑟为谁吟。
质疑长松对人世的了解,并感叹这悲凉的歌声到底是为谁而吟唱。
手舞石上月,膝横花间琴。
描绘出诗人手舞月光,膝间放着花间的琴,展现了一种闲适的生活情景。
过此一壶外,悠悠非我心。
最后一句强调,超越这壶酒之外,心中的悠远感情却并非由我所能掌控。
整首诗通过描写春天的景象与个人的孤独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与对孤独的反思,同时也流露出对自由的向往与对人生无常的哲思。
诗中“春草如有意”中的“有意”指的是:
A. 草有情感
B. 草在生长
C. 草在开花
D. 草在枯萎
诗人通过“东风吹愁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愁苦
C. 无聊
D. 兴奋
“手舞石上月”中的“月”象征着:
A. 财富
B. 友情
C. 安静与思考
D. 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