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2:32: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22:32:11
送友人寻越中山水
—— 李白
闻道稽山去,偏宜谢客才。
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
东海横秦望,西陵绕越台。
湖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
八月枚乘笔,三吴张翰杯。
此中多逸兴,早晚向天台。
听说你要去稽山,正好适合谢安那样的才子。
千山万水之间,泉水潺潺,树木环绕。
从东海可以看到秦山,西陵又环绕着越台。
湖水清澈如霜镜,涛声如雪山传来。
八月时,枚乘挥笔写下诗篇,三吴的张翰也在杯中畅饮。
在这里,有许多的逸兴,早晚向着天台去。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洒脱著称,擅长抒发个人情感和对自然的赞美。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李白与友人分别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对山水的向往,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及对文人交往的重视。
这首诗以送别友人为主题,通过描绘稽山的自然风光,传达出诗人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和对山水的深厚情感。整首诗结构严谨,意象丰富,展现了李白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开篇以“闻道稽山去,偏宜谢客才”引入,点明了写作的缘起,表达了对友人的赞美与祝福。接下来的山水描写,层次分明,通过“千岩”、“万壑”描绘出稽山的壮丽景色,给人以真实的视觉冲击。
“东海横秦望,西陵绕越台”则展现了广阔的地理视野,诗人在此不仅是在描绘自然风光,更是在表达一种宽广的胸怀与志向。接下来“湖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通过清晨的湖水与远处的雪山,渲染出清新而宁静的氛围,体现了诗人内心的闲适与对自然的热爱。
后两句“八月枚乘笔,三吴张翰杯”,不仅引入历史人物,更将诗人自身的情感与历史传统相结合,形成一种文化的传承。最终以“此中多逸兴,早晚向天台”收尾,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隐含着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展现了李白作为“诗仙”的风采。
逐句解析:
闻道稽山去,偏宜谢客才。
听说你要去稽山,正适合像谢安那样的才子。
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
千山万水之间,泉水潺潺,树木环绕。
东海横秦望,西陵绕越台。
从东海可以看到秦山,西陵又环绕着越台。
湖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
湖水清澈如霜镜,涛声如雪山传来。
八月枚乘笔,三吴张翰杯。
八月时,枚乘挥笔写下诗篇,三吴的张翰也在杯中畅饮。
此中多逸兴,早晚向天台。
在这里,有许多的逸兴,早晚向着天台去。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壮美的山水与文人交往,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对自然的热爱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体现了李白的豪放与洒脱。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出自然的美景,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理想,充满了哲理与诗意。
诗词测试:
李白在诗中提到的“稽山”是哪个地区的山?
A. 山东
B. 浙江
C. 四川
D. 陕西
“湖清霜镜晓”中的“霜镜”用来比喻什么?
A. 太阳
B. 湖水
C. 雪山
D. 夕阳
诗中提到的“枚乘”是哪个朝代的文学家?
A. 汉代
B. 唐代
C. 宋代
D. 明代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李白的《送友人寻越中山水》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有描绘自然美景的主题,但李白更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而王之涣则更注重气势的描绘。两者在风格上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与艺术追求。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