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08: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08:04
水龙吟·秋声
作者: 项鸿祚 〔清代〕
西风已是难听,如何又著芭蕉雨?
泠泠暗起,澌澌渐紧,萧萧忽住。
候馆疏石甚,高城断鼓,和成凄楚。
想亭皋木落,洞庭波远,浑不见,愁来处。
此际频惊倦旅,夜初长,归程梦阻。
砌蛩自叹,边鸿自唳,剪灯谁语?
莫更伤心,可怜秋到,无声更苦。
满寒江剩有,黄芦万顷,卷离魂去。
这首词描绘了秋天的凄凉景象,西风呼啸,令人难以承受,更何况又下起了芭蕉雨?细微的声响在暗处渐渐响起,雨声渐紧,忽然又停住了。候馆的石头显得格外稀疏,高耸的城墙上乐器的声音断断续续,形成了一种悲凉的气氛。想起亭边的树木已然落叶,洞庭湖的波澜也显得遥远,愁绪更是无处可寻。此时此刻,旅人感到无比疲惫,夜晚刚刚开始变长,归途却充满了梦的阻碍。墙角的蟋蟀自我叹息,天边的鸿雁孤独地哀鸣,灯下又是谁在低语?不要再让心情更加沉重,秋天的到来,静默无声,愈加令人痛苦。寒江之上,唯有那万顷的黄芦,卷走了我的离愁。
作者介绍:
项鸿祚(1784-1858),字梦阮,号澹轩,清代诗人,生于福建。其诗词风格多以抒情为主,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人事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词创作于秋季,正值诗人行旅之际,内心充满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自然景色的深刻观察。秋天的氛围使他倍感孤独和忧伤,词中表达了对过往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迷茫。
《水龙吟·秋声》是一首充满秋日情思的词作,透过细腻的描写和浓烈的感情,展现出了诗人对秋天的深刻体悟。词中以西风和雨声为引子,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孤寂的氛围。诗人通过“候馆疏石”“高城断鼓”等意象,展现出一种空旷和凄楚的感觉,仿佛身处于一个被时间遗忘的角落。
在情感上,诗人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绘,传达了对生命流逝的感慨与无奈。尤其是“此际频惊倦旅,夜初长,归程梦阻”一句,更是道出了旅人心中的疲惫与孤独。诗中“剪灯谁语”则突显了夜深人静时的孤寂,令人感到无以言表的忧伤。
整首词不仅仅是对秋声的描写,更是一种对生命的反思与感悟。它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厚的情感,揭示了自然与人心的共鸣,让人深思。在这个层面上,诗人所传达的情感与思想超越了时代的限制,依然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逐句解析:
西风已是难听,如何又著芭蕉雨?
西风呼啸,已然令人难以忍受,何况还有雨声伴随,暗示了秋天的凄凉。
泠泠暗起,澌澌渐紧,萧萧忽住。
微弱的雨声渐渐增多,最终又突然停止,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候馆疏石甚,高城断鼓,和成凄楚。
候馆的石头显得冷清,高城的鼓声断断续续,形成了一种悲凉的情景。
想亭皋木落,洞庭波远,浑不见,愁来处。
想到亭边的树木已然落叶,洞庭湖的远方波澜也不再可见,愁绪四起,无处可寻。
此际频惊倦旅,夜初长,归程梦阻。
旅途中常常惊醒,夜晚刚开始变长,归程却充满了梦的阻碍。
砌蛩自叹,边鸿自唳,剪灯谁语?
墙角的蟋蟀为自己感叹,天边的鸿雁孤独地鸣叫,灯下又是谁在低语?
莫更伤心,可怜秋到,无声更苦。
不要再感到伤心,秋天的来临,无声更显苦涩。
满寒江剩有,黄芦万顷,卷离魂去。
寒江之上,唯有那万顷的黄芦,卷走了离愁,象征着无尽的思念。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词主题围绕秋天的凄凉、孤独与思念,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与对过往的怀念。通过描写自然景观与内心情感的交融,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西风”主要象征什么?
a) 春天的生机
b) 夏天的热烈
c) 秋天的凄凉
d) 冬天的寒冷
“候馆疏石甚”中的“疏石”指的是什么?
a) 繁密的树木
b) 稀疏的石头
c) 深厚的泥土
d) 细腻的雨水
诗的主题主要围绕什么情感?
a) 欢乐与庆祝
b) 孤独与思念
c) 爱情与承诺
d) 成就与荣耀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对比项鸿祚的《水龙吟·秋声》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两者都表达了对秋天和孤独的情感,但项的词更为细腻和内敛,而李白则更显豪放与壮阔。两首作品在意象与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体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