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6:12: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6:12:41
巾子山
作者: 董嗣杲 〔宋代〕
岌岌巾子山形丑莫收,傍湖独整傲春秋。
几株乌桕无根在,一幅华阳有样留。
寒日霜乾还掠额,晓天岚重且遮头。
东篱漉酒人知得,醒立风前不可求。
巾子山的形状丑陋,令人难以接受,但它傲然伫立在湖边,挺拔而独特,傲视春秋季节。几株乌桕树无根而立,仿佛在描绘着华阳的风景。寒冷的日子里,霜冷得让人感到刺骨,清晨的雾霭弥漫遮住了我的头顶。东篱的酒客早已明白这些道理,在风中醒立,却又无法追求那种畅快的感觉。
董嗣杲(约960年-1039年),字希夷,号崇文,宋代诗人,诗风清新,善于描绘自然景色。他的作品常流露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独特的审美视角。
《巾子山》创作于宋代,反映了当时士人对自然的关注以及对生活的哲学思考。诗中通过对巾子山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受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巾子山》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作者通过对巾子山的描写,展现了其独特的美感和个性。诗的开头以“岌岌巾子山形丑莫收”引入,直接点出巾子山的形象,形态丑陋却傲然屹立。这一反差的描写使得读者对山产生了好奇和兴趣。接着,作者用“傍湖独整傲春秋”来强调山的独特和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自然的敬仰。
诗中提到的“几株乌桕无根在”,展示了生命的顽强和不屈,乌桕树在恶劣的环境中依然生长,象征着人们在逆境中也能顽强生存的精神。而“寒日霜乾还掠额”一节,描绘了寒冷的气候和清晨的气息,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又深邃的氛围。
最后两句“东篱漉酒人知得,醒立风前不可求”则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哲理,酒客虽醉但醒悟,明白到在风中也无法追求什么,反映出对生活的认知与无奈。
岌岌巾子山形丑莫收:
傍湖独整傲春秋:
几株乌桕无根在:
一幅华阳有样留:
寒日霜乾还掠额:
晓天岚重且遮头:
东篱漉酒人知得:
醒立风前不可求:
整首诗通过描绘巾子山的形象和周围环境,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敬仰与思考,同时也反映出对人生哲理的探讨与无奈。自然的艰难与人类生活的困境相互交织,形成了诗歌的深刻内涵。
巾子山的形状如何?
诗中提到的“乌桕”象征什么?
“东篱漉酒”描绘的是谁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