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54: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54:29
修篁夹绿池,幽絮此中飞。
何必青山远,仍将白发归。
鸟啼亦有恨,鸥习总无机。
树起秋风细,西林磬入微。
修长的竹林夹着一池碧绿的水,轻柔的浮絮在水面悠然飞舞。
何必寻找远处的青山,我依然带着白发归来。
鸟儿的啼鸣中透着怨恨,而海鸥的习性则显得毫无生机。
树木在秋风中轻轻摇曳,西边的树林中传来微弱的磬声。
作者介绍:刘得仁,唐代诗人,生于公元八世纪,擅长描写自然景观和人情世态。他的诗风清丽,情感丰富,常常通过自然景物表达内心的感受。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晚年,诗人身处一个宁静的环境,内心充满了对过往的回忆和对人生的思考。在这个时期,诗人可能经历了许多人生的起伏,因而在诗中流露出对生命的感慨与对自然的眷恋。
《宣义池上》是一首细腻而富有哲理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以“修篁夹绿池”描绘出一幅幽静的自然画面,竹林和碧水交相辉映,营造出宁静而和谐的氛围。这里的“幽絮飞”更是为这幅画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生机,仿佛让人感受到时间在静静流逝。
接下来的“何必青山远,仍将白发归”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理想的思考,尽管青山遥远,但内心的归属感和对故土的眷恋更为重要。这一对比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归属的渴望,令读者对诗人内心的感受产生共鸣。
“鸟啼亦有恨,鸥习总无机”进一步深化了诗的情感,鸟儿的啼鸣中透出一种怨恨,似乎是在诉说着失去或离别的痛苦。而海鸥的无机状态,则暗示了生命的冷漠与无情,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哀愁。
最后两句“树起秋风细,西林磬入微”描绘了秋风中树木轻轻摇曳的情景,微弱的磬声更是营造出一种静谧、深远的氛围。这种细腻的描写使整首诗充满了哲理的意味,既有对自然的细致观察,也有对人生的深刻反思,让人感叹不已。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故乡的眷恋,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悟,以及在岁月流逝中对内心归宿的追寻。
“修篁夹绿池”中的“修篁”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白发”象征什么?
“鸟啼亦有恨”表达了什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