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4:54: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4:54:08
南湖行二首 其二 曾巩 〔宋代〕
东南溪水来何长,若耶清明宜靓妆。 南湖一吸三百里,古人已疑行镜里。 春风来吹不生波,秀壁如奁四边起。 蒲芽荇蔓自相依,踯躅夭桃开满枝。 求群白鸟映沙去,接翼黄鹂穿树飞。 我坐荒城苦卑湿,春至花开曾未知。 荡桨如从武陵入,千花百草使人迷。 山回水转不知远,手中红螺岂须劝。 轻舟短楫此溪人,相要水上亦湔裙。 家住横塘散时晚,分明笑语隔溪闻。
东南的溪水流得多么悠长,若耶溪的清明时节适宜美丽的装扮。 南湖宽广,仿佛一口气能吞下三百里,古人已怀疑自己行走在镜中。 春风吹来却不生波澜,秀丽的山壁如同镜奁四周升起。 蒲草的嫩芽和荇菜的蔓藤自然相依,踯躅花和桃花开满了枝头。 成群的白鸟映照着沙滩飞去,成对的黄鹂在树间穿梭飞翔。 我坐在荒凉的城中苦于低湿,春天到来花开我却未曾知晓。 划桨如同从武陵进入,千花百草让人迷醉。 山回水转不知走了多远,手中的红螺酒杯何须再劝饮。 轻舟短桨的溪边人,相邀在水上洗涤裙裾。 家住在横塘散时已晚,分明听到隔溪的笑语声。
作者介绍: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与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并称“北宋四大家”。他的诗文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曾巩在游览南湖时所作,通过对南湖美景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展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这首诗以南湖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诗中“东南溪水来何长”一句,以长溪为引,开启了全诗的意境。接着,诗人用“南湖一吸三百里”来形容南湖的宽广,再用“古人已疑行镜里”来比喻景色的美丽如画。春风、秀壁、蒲芽、荇蔓、踯躅花、桃花、白鸟、黄鹂等意象的运用,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美的追求。诗中的“我坐荒城苦卑湿,春至花开曾未知”一句,反映了诗人对荒凉城池的不满和对春天的期待。而“荡桨如从武陵入,千花百草使人迷”则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是一首优秀的山水田园诗。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南湖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展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意象词汇:
意象分析:
诗中的意象丰富多彩,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如“东南溪水”、“若耶清明”、“南湖”、“春风”、“秀壁”、“蒲芽荇蔓”、“踯躅夭桃”、“白鸟”、“黄鹂”等意象的运用,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些意象不仅增强了诗句的形象性和感染力,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诗词测试:
诗中“南湖一吸三百里”形容的是什么? A. 南湖的深度 B. 南湖的宽度 C. 南湖的长度 D. 南湖的美丽
“古人已疑行镜里”比喻的是什么? A. 古人行走在镜中 B. 古人行走在画中 C. 古人行走在梦中 D. 古人行走在诗中
诗中“荡桨如从武陵入”比喻的是什么? A. 进入一个美丽的世界 B. 进入一个荒凉的世界 C. 进入一个繁华的世界 D. 进入一个宁静的世界
诗中“手中红螺岂须劝”表达的是什么? A. 饮酒自得其乐 B. 饮酒需要劝酒 C. 饮酒需要节制 D. 饮酒需要分享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