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15: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15:42
未报山陵国士知,绕林松柏已猗猗。 一声恸哭犹无所,万死酬恩更有时。 梦里天衢隘云仗,人间雨泪变彤帷。 关雎卷耳平生事,白首累臣正坐诗。
尚未向山陵报告有识之士,松柏环绕已显得苍翠。 一声痛哭却无处倾诉,千百次的死亡来报恩更有时。 梦中天路狭窄如云间的车驾,世间的泪水化为红色的帷幕。 《关雎》的曲调回响,白头之年仍在沉吟诗篇。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他一生经历坎坷,曾因政治原因多次被贬,然而他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却极为卓越。苏轼的诗词兼具豪放与细腻,风格多变,且常融合哲理与情感。
《十月二十日,恭闻太皇太后升遐,以轼罪人,不许成服,欲哭则不敢,欲泣则不可,故作挽词二章》是苏轼在得知太皇太后去世后所作。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以及他自身的身世,苏轼在哀悼中感受到压抑与无奈,因此在诗中流露出深沉的悲痛与对恩德的感念。
这首诗表达了苏轼对太皇太后逝世的深切哀悼,充满了无奈与敬意。开篇“未报山陵国士知”,即表明了他的悲痛尚未能向世人表白,情感的压抑在诗中显得尤为明显。接着“绕林松柏已猗猗”,生动地描绘了周围景物的苍翠,象征着太皇太后的高洁与长存。诗的中间部分“一声恸哭犹无所”,更是直抵心灵,表现出在悲痛面前的无言与孤独。整首诗在用词上既有典雅之美,又充满了感情的深度,展现了苏轼对故人的怀念与对国家的责任感。
最后两句“关雎卷耳平生事,白首累臣正坐诗”,不仅回顾了自己一生的事迹,也寄托了对太皇太后的深情厚谊,表现出诗人在悲痛之余依然怀有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种情感的交织与转换,使得整首诗在悲伤中透出一丝温暖,彰显了苏轼所特有的情感深度与文人风范。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太皇太后的悼念,表达了苏轼对恩德的感怀与对生死的思考。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人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怀念,以及对生活的珍视与追求。
“未报山陵国士知”中的“国士”指的是: A. 国家栋梁的人 B. 武将 C. 平民百姓 D. 外国使者
诗中“万死酬恩”意指: A. 生命的终结 B. 报答恩情的艰辛 C. 享受荣华富贵 D. 追求名利
“梦里天衢隘云仗”中的“天衢”指的是: A. 地下通道 B. 天上的道路 C. 人间的街道 D. 隔离的空间
答案: 1.A 2.B 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