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36:13
原文展示:
不雨
张耒 〔宋代〕
齐安一郡雨不足,稻畦土坚不入谷。
城中赤日风吹沙,老鸦衔火烧竹屋。
百尺长绳抽井底,井中泥滓多于水。
潭边龙祠悬纸钱,谁令霹雳惊龙眠。
白话文翻译:
齐安这个地方雨水不足,稻田的土壤坚硬,水无法流入田里。
城中的太阳像火一样炙热,风吹起沙尘,老鸦衔着火种烧毁了竹屋。
用百尺长的绳子从井底抽水,井中的泥浆比水还多。
潭边的龙祠挂着纸钱,是谁让雷声惊醒了沉睡的龙。
注释:
字词注释:
- 齐安:地名,今湖北省黄冈市一带。
- 稻畦:稻田。
- 土坚:土壤坚硬。
- 赤日:炎热的太阳。
- 风吹沙:风卷起沙尘。
- 老鸦衔火:老鸦衔着火种,比喻火灾。
- 竹屋:用竹子搭建的房屋。
- 百尺长绳:形容绳子很长。
- 井中泥滓:井底的泥浆。
- 潭边龙祠:潭水边的龙神庙。
- 悬纸钱:挂着纸钱,用于祭祀。
- 霹雳:雷声。
- 惊龙眠:惊醒沉睡的龙。
典故解析:
- 龙祠:古代中国民间信仰中,龙是掌管雨水的神灵,龙祠是供奉龙神的庙宇。
- 霹雳惊龙眠:传说中龙是掌管雨水的神灵,雷声可能会惊醒沉睡的龙,从而引发降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这首诗反映了当时齐安地区干旱的严重情况,以及人们对雨水的渴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当时齐安地区遭遇了严重的干旱,影响了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诗人通过描绘干旱带来的种种困境,表达了对雨水的迫切需求和对自然灾害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齐安地区的干旱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朴实的语言,描绘了干旱带来的种种困境。诗中,“稻畦土坚不入谷”形象地表现了土壤的干硬,阻碍了水的渗透,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城中赤日风吹沙”则进一步以炎热的太阳和风沙的肆虐,加深了干旱的氛围。后两句通过“百尺长绳抽井底”和“井中泥滓多于水”的描写,展现了人们为了取水而付出的艰辛努力,以及水源的匮乏。最后,“潭边龙祠悬纸钱,谁令霹雳惊龙眠”则寄托了人们对降雨的渴望和对神灵的祈求,体现了人们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无奈和期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齐安一郡雨不足,稻畦土坚不入谷。
- 意思:齐安这个地方雨水不足,稻田的土壤坚硬,水无法流入田里。
- 用词:“雨不足”直接点明了干旱的主题,“土坚”形象地描绘了土壤的状态。
- 意象:干旱的土壤,阻碍了水的渗透。
- 情感:表达了干旱带来的农业困境。
-
城中赤日风吹沙,老鸦衔火烧竹屋。
- 意思:城中的太阳像火一样炙热,风吹起沙尘,老鸦衔着火种烧毁了竹屋。
- 用词:“赤日”和“风吹沙”增强了干旱的氛围,“老鸦衔火”比喻火灾。
- 意象:炎热的太阳、风沙和火灾。
- 情感:加深了干旱带来的灾难感。
-
百尺长绳抽井底,井中泥滓多于水。
- 意思:用百尺长的绳子从井底抽水,井中的泥浆比水还多。
- 用词:“百尺长绳”形容取水的艰辛,“泥滓多于水”表现了水源的匮乏。
- 意象:长绳、井底的泥浆。
- 情感:展现了人们为了取水而付出的努力和水源的稀缺。
-
潭边龙祠悬纸钱,谁令霹雳惊龙眠。
- 意思:潭边的龙祠挂着纸钱,是谁让雷声惊醒了沉睡的龙。
- 用词:“悬纸钱”用于祭祀,“霹雳惊龙眠”寄托了降雨的希望。
- 意象:龙祠、纸钱、雷声。
- 情感:表达了人们对降雨的渴望和对神灵的祈求。
修辞手法:
- 比喻:“赤日”比喻炎热的太阳,“老鸦衔火”比喻火灾。
- 拟人:“土坚”拟人化地描绘了土壤的状态,“霹雳惊龙眠”拟人化地表达了雷声惊醒龙的神态。
- 对仗:“百尺长绳抽井底,井中泥滓多于水”对仗工整,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干旱带来的困境和对雨水的渴望。通过描绘干旱的种种现象,诗人表达了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担忧,以及对自然灾害的无奈和对神灵的祈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稻畦:稻田,象征农业生产。
- 土坚:土壤坚硬,象征干旱。
- 赤日:炎热的太阳,象征干旱的酷热。
- 风吹沙:风卷起沙尘,象征干旱带来的风沙。
- 老鸦衔火:老鸦衔着火种,象征火灾。
- 竹屋:用竹子搭建的房屋,象征简朴的生活。
- 百尺长绳:形容绳子很长,象征取水的艰辛。
- 井中泥滓:井底的泥浆,象征水源的匮乏。
- 潭边龙祠:潭水边的龙神庙,象征对雨水的祈求。
- 悬纸钱:挂着纸钱,象征祭祀。
- 霹雳:雷声,象征降雨的希望。
- 惊龙眠:惊醒沉睡的龙,象征降雨的可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稻畦土坚不入谷”描绘了什么现象?
A. 土壤湿润
B. 土壤干硬
C. 土壤肥沃
D. 土壤贫瘠
-
“城中赤日风吹沙”中的“赤日”比喻什么?
A. 寒冷的太阳
B. 炎热的太阳
C. 温暖的太阳
D. 凉爽的太阳
-
“百尺长绳抽井底”表现了什么?
A. 水源丰富
B. 水源匮乏
C. 水源清澈
D. 水源污染
-
“潭边龙祠悬纸钱”中的“悬纸钱”用于什么?
A. 装饰
B. 买卖
C. 祭祀
D. 收藏
答案:
- B. 土壤干硬
- B. 炎热的太阳
- B. 水源匮乏
- C. 祭祀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描绘了战乱后的荒凉景象,与张耒的这首诗在表达对自然灾害的无奈和对生活的担忧上有相似之处。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描绘古原草的生机与衰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变迁的感慨。
诗词对比:
- 张耒的《不雨》与杜甫的《春望》都描绘了自然灾害带来的困境,但张耒的诗更侧重于干旱的直接描写,而杜甫的诗则更多地反映了战乱后的社会状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风和创作背景。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张耒诗歌的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