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4:12: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4:12:06
原文展示:
乘舟阻风 张嵲 〔宋代〕
泽国天低星斗泽,疾风吹波作山立。 岸头草木皆震动,鸡犬鸣吠纷相及。 通宵万窍无停声,平明更作春涛惊。 青天东下日杲杲,风伯盛怒何当平。 人言航河只一苇,咫尺犹须论万里。 乃知世事不可期,指点舟人转船尾。 常悲无梁越长川,我今操舟翻百难。 平生所遇半如许,岂独此事堪长叹。 吁嗟屏翳真可鄙,岁岁祠官费秩礼。 我闻敌骑南渡年,万里长江波不起。
白话文翻译:
在泽国之地,天空显得低矮,星斗仿佛沉入泽中,狂风急速吹动波浪,形成如山般耸立的景象。 岸边的草木都被风吹得摇摆不定,鸡犬的鸣叫声此起彼伏。 整夜风声不断,到了清晨,春涛更加惊人。 青天之下,太阳从东方升起,光芒四射,但风神似乎仍在发怒,何时才能平息? 人们常说航行河流只需一叶扁舟,但实际上,即使是咫尺之遥,也需谨慎对待,如同万里之遥。 由此可知,世间事往往不可预料,只能指导船夫调整船尾方向。 我常悲叹没有桥梁跨越长河,如今亲自操舟,更是遭遇百般困难。 我一生中遇到的事情多半如此,岂止是这件事值得长叹。 可叹那屏翳(风神)真是可鄙,每年都要耗费祠官的秩礼。 我听说在敌骑南渡的那一年,万里长江竟然波澜不惊。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嵲(1096-1148),字巨山,号紫微,南宋诗人、文学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此诗描绘了乘舟遭遇强风的情景,反映了作者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创作于张嵲乘舟旅行时遭遇强风,感受到自然力量的震撼,同时也借此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世事难料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强烈的对比,描绘了乘舟遭遇强风的惊险场景。诗中“疾风吹波作山立”一句,以夸张的手法表现了风力的猛烈,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作者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人生无常的深刻认识。通过对比“人言航河只一苇,咫尺犹须论万里”和“常悲无梁越长川,我今操舟翻百难”,作者表达了对世事难料的感慨,以及对人生中诸多困难的深刻体验。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宋代诗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乘舟遭遇强风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人生无常的深刻认识。诗中通过对风神的描绘和对航行困难的描述,反映了作者对世事难料的感慨,以及对人生中诸多困难的深刻体验。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疾风吹波作山立”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比 D. 排比 答案:A
诗中“人言航河只一苇,咫尺犹须论万里”表达了什么意思? A. 航行河流很容易 B. 航行河流很困难 C. 世事难料 D. 人生无常 答案:C
诗中“吁嗟屏翳真可鄙”中的“屏翳”指的是什么? A. 风神 B. 水神 C. 雷神 D. 山神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