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台湾竹枝词》

时间: 2025-04-30 01:53:55

诗句

手握柴刀入柴山,柴心未断做柴攀。

郎自薄情出手易,柴枝离树何时还。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1:53:55

原文展示:

手握柴刀入柴山,柴心未断做柴攀。郎自薄情出手易,柴枝离树何时还。

白话文翻译:

手持柴刀进入柴山,柴心未断便继续攀爬。情郎薄情,轻易放手,柴枝离开树木,何时才能归还?

注释:

  • 柴刀:砍柴用的刀。
  • 柴山:长满柴木的山。
  • 柴心:柴木的中心部分。
  • 柴攀:攀爬柴木。
  • 郎:情郎。
  • 薄情:形容感情不深厚,容易变心。
  • 出手易:形容轻易放手。
  • 柴枝离树:比喻感情的断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晚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清末民初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他的诗词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望。

创作背景: 这首《台湾竹枝词》是梁启超在台湾期间所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现象,以及他对人情世故的感慨。诗中通过柴刀、柴山等意象,隐喻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表达了作者对薄情寡义的批判。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朴实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人情冷暖的深刻感悟。首句“手握柴刀入柴山”,以砍柴为喻,暗示了生活中的艰辛和不易。次句“柴心未断做柴攀”,进一步以柴心未断来比喻感情的坚韧,但同时也透露出无奈和坚持。后两句“郎自薄情出手易,柴枝离树何时还”,则直接点出了情郎的薄情和感情的脆弱,以及对感情回归的期盼。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寓意深远,展现了梁启超诗词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手握柴刀入柴山”:以砍柴为起点,引出全诗的主题,即生活中的努力和坚持。
  2. “柴心未断做柴攀”:通过“柴心未断”来比喻感情的坚韧,但“做柴攀”也暗示了无奈和继续努力。
  3. “郎自薄情出手易”:直接点出情郎的薄情,形容其轻易放手,与前文的坚持形成对比。
  4. “柴枝离树何时还”:以“柴枝离树”比喻感情的断裂,表达了对感情回归的期盼。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柴刀、柴山、柴心等意象,将生活中的砍柴与感情的坚韧和脆弱进行比喻。
  • 拟人:“柴心未断”赋予柴木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砍柴过程的描述,隐喻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特别是对薄情寡义的批判和对真挚感情的期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柴刀:象征生活中的努力和工具。
  • 柴山:象征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 柴心:象征感情的坚韧和核心。
  • 柴攀:象征坚持和努力。
  • 柴枝离树:象征感情的断裂和分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柴心未断做柴攀”中的“柴心”比喻的是什么? A. 生活中的困难 B. 感情的坚韧 C. 砍柴的工具
  2. 诗中“郎自薄情出手易”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的态度? A. 真挚感情 B. 薄情寡义 C. 生活中的努力
  3. 诗中“柴枝离树何时还”中的“柴枝离树”比喻的是什么? A. 感情的断裂 B. 生活中的困难 C. 砍柴的工具

答案: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台湾竹枝词》系列:梁启超的其他竹枝词作品,如《台湾竹枝词·其二》等,都反映了台湾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现实。

诗词对比:

  • 与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对比,两者都通过具体的意象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但《台湾竹枝词》更侧重于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对人情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梁启超全集》:收录了梁启超的各类作品,包括诗词、散文、论文等,是研究梁启超文学和思想的重要资料。
  • 《台湾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台湾文学的发展历程,包括梁启超在台湾期间的文学创作。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送胡仲方 题黄文叔燕堂 其一 送友人得馆游南康 柬胡卫道 其二 题黄文叔燕堂 嘉泰开乐日殿岩泾原郭季端邀游凤山自来美堂 役诚斋 天仙子 其一 初赴省别妾 游郭希吕石洞二十咏·飞雪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蛐蛇 犬字旁的字 强为欢笑 寸字旁的字 大方无隅 巳字旁的字 还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设色 山照 革旧图新 折文旁的字 车结尾的成语 鼠齧虫穿 置之脑后 有眼不识泰山 斤字旁的字 疑疑惑惑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