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和侯大夫秋原山观征人回》

时间: 2025-04-27 05:55:54

诗句

两河战罢万方清,原上军回识旧营。

立马望云秋塞静,

射雕临水晚天晴。

戍闲部伍分岐路,地远家乡寄旆旌。

圣代止戈资庙略,诸侯不复更长征。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5:55:54

原文展示

杨巨源的《和侯大夫秋原山观征人回》原文如下:

两河战罢万方清,
原上军回识旧营。
立马望云秋塞静,
射雕临水晚天晴。
戍闲部伍分岐路,
地远家乡寄旆旌。
圣代止戈资庙略,
诸侯不复更长征。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两条河流的战争结束了,四方都变得宁静;
原野上的军队返回,认出了昔日的营地。
骑马仰望云彩,秋天的边塞显得宁静;
在水边射雕,傍晚的天空晴朗。
守边的士兵闲暇,分岐的道路上显得冷清,
遥远的故乡寄托在旗帜上。
在这个盛世,停止战争依靠的是政治谋略,
诸侯们再也无法进行漫长的征战。

注释

  • 两河:指黄河和长江,象征着国家的广阔和战乱的影响。
  • 万方清:万方指四方,表示战争结束后,国家恢复了安宁。
  • 旧营:指军队以前驻扎的地方,带有怀旧情绪。
  • 塞静:边塞安静,表明战争的结束。
  • 射雕:古代贵族的狩猎活动,象征安定的生活。
  • 戍闲部伍:戍卫的士兵在边防闲暇,表现出战争的平息。
  • 旆旌:指军旗,象征着故乡和归属感。
  • 圣代:指太平盛世,强调国家政治的稳定。

典故解析

  • :古代的兵器,象征战争与暴力。
  • 诸侯不复:指封建王朝的诸侯不再进行大规模的征战,反映出统一和稳定的局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巨源(约737年—约804年),字季良,唐代诗人,曾任职于朝廷,擅长五言律诗和古体诗。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简练,常表达对社会和人事的关注。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唐代,当时国家经过多次战争后逐渐走向安定。杨巨源通过描绘征人归来的场景,表达对和平生活的珍惜与对过往战争的反思。

诗歌鉴赏

杨巨源的《和侯大夫秋原山观征人回》是一首颂扬和平与怀念往昔的诗作。诗中通过“战罢万方清”的开篇,迅速引入了战争结束后国泰民安的背景,展现出士兵们归来的喜悦。这种喜悦不仅仅是对战争结束的庆祝,更是对旧营地的深情回望,体现了对家国的深厚感情。

立马望云的意象,描绘了秋天的宁静与美好,给人一种清新舒适的感觉。尤其“射雕临水晚天晴”,表现出一种悠闲的生活情趣,反映了士兵们从战斗中回归到平静生活的心态。接下来的戍闲和分岐路的描写,展现了战争后的闲适与冷清,暗示着过去的战斗已经成为历史,士兵们的生活逐渐回归平常。

整首诗的情感在结尾处达到高潮,通过“圣代止戈资庙略”表达了对和平时代的珍视,强调了政治的智慧和安定的重要性。诗人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成功地传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反思,展现出深厚的历史感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两河战罢万方清:战争结束,国家恢复了宁静。
  2. 原上军回识旧营:士兵们回到熟悉的营地,感慨万千。
  3. 立马望云秋塞静:骑马仰望天空,感受秋天的宁静。
  4. 射雕临水晚天晴:描绘悠闲的狩猎生活,展现美好时光。
  5. 戍闲部伍分岐路:边防的士兵闲散,路途又显得冷清。
  6. 地远家乡寄旆旌:遥远的故乡,寄托着对家的思念。
  7. 圣代止戈资庙略:在太平盛世中,停止战争依赖政治智慧。
  8. 诸侯不复更长征:诸侯不再进行漫长的征战,表达安定的局势。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如“立马望云”和“射雕临水”。
  • 意象:通过“云”“水”“秋”等意象塑造出宁静的秋天景象,与战争的激烈形成鲜明对比。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围绕和平与安宁展开,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反思、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出一幅安定、和谐的社会图景。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国家的广阔与历史变迁。
  • :军队的驻扎地,代表着士兵们的归属感。
  • :象征自由与宁静的生活。
  • :狩猎的象征,代表着生活的富裕与安逸。
  • :军旗,象征着故乡和归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万方清”指的是什么?

    • A. 战争后的安宁
    • B. 诗人的情感
    • C. 对家的思念
  2. “射雕临水”中的“射雕”象征什么?

    • A. 战争的激烈
    • B. 悠闲的生活
    • C. 对故乡的怀念
  3. 本诗表达的主要主题是什么?

    • A. 对战争的赞美
    • B. 对和平的珍视
    • C. 对英雄的崇拜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与历史变迁,但更侧重于个人的感受与豪情;而杨巨源则将重点放在对和平生活的珍惜与对战争历史的反思上,具有更强的社会关怀。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研究》

相关查询

点绛唇(重阳后数日,菊墩始有花。与诸友再登,赋第四首) 南歌子(代张仲宗赋) 鹊桥仙(七夕) 更漏子 点绛唇(南昌送范帅) 浣溪沙(政和壬辰正月豫章龟潭作,时徐师川、洪驹父、汪彦章携酒来作别) 八声甘州(中秋前数夕,久雨方晴) 水龙吟(绍兴甲子上元有怀京师) 蓦山溪(王明之曲,芗林易置十数字歌之) 满庭芳(岩桂芗林改张元功所作)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恪勤匪懈 嵌谷 就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神视 发奋蹈厉 言字旁的字 舌字旁的字 包含黥的词语有哪些 恃才矜己 震维 论德使能 进项 渊渟泽汇 龠字旁的字 缬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頁字旁的字 倒八字的字 济苦怜贫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