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2:34: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34:26
十年谪宦鬼方人,
三遇鸿恩始到秦。
今日九衢骑马望,
却疑浑是刹那身。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经历了十年的流亡后,终于再次来到长安的感受。作者自我感叹,自己像个被流放的鬼魂,经过了三次的恩惠才得以回到秦地(长安)。今天在长安的大街上骑马而行,却感觉自己仿佛只是瞬间的路过,似乎与这座城池没有真正的归属感。
作者介绍:李涉(约773—835),唐代诗人,字明远,号东山,曾任职于地方官,因故被贬,后又获得复职,经历复杂的官场生涯。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李涉经历了长时间的流放生活后,终于回到长安,这个过程中反映了他对权力、恩宠及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再至长安》通过对十年流亡生活的回顾,展现了作者复杂的情感。诗中的“十年谪宦鬼方人”一语道出了作者对流亡生涯的无奈与痛苦,流亡不仅是身体的漂泊,更是心灵的孤寂。经过多次的恩宠,作者最终回到了长安,这个曾经繁华的城市,但他却感到自己与这座城市之间的距离。骑马走在九衢街上,目睹昔日的繁华,心中却如同一阵风,匆匆而过,仿佛自己只是一个过客,无法真正融入其中。
整首诗通过对比,突显了作者在经历磨难后重返故地的复杂心情。诗中的“却疑浑是刹那身”一语,表达了时间的无情与流逝,令人感慨万千。李涉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他对命运的感慨,展现了唐代文人对自己处境的深刻反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人对命运的无奈、对故土的眷恋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展现了唐代文人对个人与社会、历史的深刻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李涉在这首诗中经历了多少年的流亡?
诗中“鸿恩”指的是什么?
诗中的“刹那”表达了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同样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离别的惆怅,但侧重于友情的深切,而李涉的《再至长安》则更多地反映了个人命运与故土归属感的思考。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