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扶风昼届离京浸远》

时间: 2025-07-26 11:59:08

诗句

帝里金茎去,扶风石柱来。

山川殊未已,行路方悠哉。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6 11:59:08

原文展示:

扶风昼届离京浸远
帝里金茎去,扶风石柱来。
山川殊未已,行路方悠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离开京城的感受,诗人看到繁华的帝都金色的茎(指的是繁盛的景象)渐行渐远,而扶风的石柱正迎面而来。山川壮丽的景色仍在继续,出行的道路依旧漫长而悠远。

注释:

  • 帝里:指的是京城,这里特指长安(今西安)。
  • 金茎:象征繁华的都市生活与兴盛的朝代。
  • 扶风:这里可能指的是扶风(今陕西省扶风县)地名,可能有意指自然景观。
  • 山川:指的是自然景色,隐含着乡土的美好。
  • 行路:出行的道路,象征人生旅途。

典故解析:

  • 金茎:常用来形容繁华的城市或兴盛的时代,可能引申至对过往繁华的怀念。
  • 扶风石柱:扶风的石柱可能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象征着前方的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勃(650年-676年),字子安,号季凌,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以意境深远和情感真挚著称。王勃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王勃离开京城,前往其他地方的途中。诗人在离别中感受到对繁华的追忆与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展示了他对人生旅途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而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诗人离开京城的情景。开头的“帝里金茎去”瞬间勾勒出繁华的都市生活,金色的茎象征着朝代的繁荣。随着离京的距离增大,诗人进入了更加自然和宁静的环境,迎面而来的“扶风石柱”似乎在暗示着他即将开始新的旅程。整首诗流露出一种对过往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待。

“山川殊未已,行路方悠哉”的结尾,诗人虽在旅途上,却感受到自然景色的壮丽,反而让他心中平静,尽管前方的道路漫长而悠远,但心中却自有一番从容。整首诗通过对比展示了城市与自然的不同,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思考。这种对景的描写不仅是对外在环境的刻画,更是对内心世界的深刻反映。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帝里金茎去:离开的京城,象征着繁华和兴盛的生活。
  • 扶风石柱来:迎接诗人的是自然的景象,暗示着新的开始。
  • 山川殊未已:自然的壮丽景色仍在,说明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行路方悠哉:尽管旅途漫长,诗人却在其中感受到宁静与从容。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金茎”和“石柱”形成对比,表现出自然与城市的不同。
  • 意象:通过“山川”与“行路”的意象,展现了人生态度的变化。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离别的描写,表达了对繁华都市的怀念与对自然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思考与情感的交织。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茎:象征繁华、兴盛。
  • 石柱:象征自然的坚韧与不变。
  • 山川:自然的美丽,代表诗人向往的宁静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帝里金茎”指的是什么? A. 京城的繁华
    B. 自然的美丽
    C. 乡土的风情

  2. “行路方悠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A. 焦虑
    B. 从容
    C. 忧伤

  3. “扶风石柱”象征了什么? A. 繁华
    B. 自然
    C. 旅途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同样表达了离别与旅途的情感。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反映了对亲人的思念与对自然的感悟。

诗词对比:

  • 王勃与李白的作品中都有对自然的描写,但王勃更侧重于内心的感受,而李白则更加豪放。两者在风格上形成对比,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王勃诗文集》
  • 相关唐代诗人研究资料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鹧鸪天(寻菊花无有,戏作) 菩萨蛮(赠周国辅侍人) 瑞鹧鸪·期思溪上日千回 鹧鸪天·发底青青无限春 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 临江仙·和叶仲洽赋羊桃 行香子·三山作 鹧鸪天·和昌父 水调歌头 临江仙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耒字旁的字 亅字旁的字 鸿运当头 别渎 鹿字旁的字 孤军奋战 包含搜的词语有哪些 阤内 韬情 袍笏登场 放心托胆 采字头的字 洗尘接风 四点底的字 比物连类 白席人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