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3:47: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3:47:13
送罗季能赴江陵幕
李曾伯 〔宋代〕
淳熙公论盛槐门,
文献依然故笏存。
晋世昔闻期毕万,
鲁人今喜见臧孙。
交游半是清流望,
趋向难为俗子论。
久客诸侯宁郁郁,
公卿元自出藩垣。
送别罗季能前往江陵幕府。
淳熙年间的名门公论兴盛如盛槐,
文献依旧保存着古代的仪式。
在晋朝时曾经听闻的理想如今已成现实,
而鲁国人今天又高兴地看到了臧孙。
与他交往的多是清流的名士,
想要迎合世俗的议论却很难。
久居侯国的人们心情郁郁寡欢,
而公卿们早已超出藩篱独立而出。
李曾伯,宋代诗人,字君实,号梅溪,生于淳熙年间。李曾伯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社会时事的敏锐洞察闻名,尤擅长表达人际关系和士人理想。
《送罗季能赴江陵幕》写于作者送别友人的时候,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以及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关注。诗中提到的“江陵幕”暗示了当时士人追求官位与理想追求的矛盾。
这首诗通过对比古今,反映出士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变化,以及对理想的追求和现实的无奈。诗的开头提到“淳熙公论盛槐门”,以盛大的槐树作为象征,暗示着当时士人地位的辉煌和社会的繁荣,接着提到文献依旧保留,显示出历史文化的延续性。
在描述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时,诗人引用了晋朝的理想,表现出对未来的期盼。然而,现实中的“鲁人今喜见臧孙”却又反映出一种对当下社会风气的无奈和失落。随着交游圈的变化,士人的理想似乎被世俗的标准所束缚,而久留于侯国的士人也因无所作为而感到郁郁寡欢。
整首诗在情感上表现出一种对友人的祝福和对社会现象的深思,展现了李曾伯对士人理想的执着追求与现实社会的复杂关系。
整首诗表达了对士人理想与现实社会矛盾的深刻思考,体现出一种复杂的情感基调,既有对理想追求的执着,也有对现实无奈的感叹。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A. 士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B. 自然景色的描写
C. 个人情感的抒发
诗中提到的“盛槐门”象征什么?
A. 朋友的聚会
B. 士人文化的繁荣
C. 自然环境的变化
“久客诸侯宁郁郁”的意思是?
A. 在诸侯国居住的士人感到快乐
B. 在诸侯国久居的人心情压抑
C. 诸侯国的生活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