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40: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40:50
长亭怨四首 其二
作者: 蒋敦复 〔清代〕
看何处最销魂地。一片斜阳,二分荒土。
壤色罗裙,峭风吹送北邙雨。
画衫扶醉,能几日踏青去。
瘦影冷蘼芜,恨减尽好山眉妩。
愁绪。剩红心脉脉,目断送君南浦。
高楼望远,奈千里沅湘迟暮。
祗今日蕉萃青袍,问谁采天涯芳杜。
把怨瑟重弹,中有离骚廿五。
在何处才是最让人销魂的地方呢?只见斜阳洒在一片荒凉的土地上。
我身穿红色的裙子,刺骨的寒风送来北邙的细雨。
我身着画衫,醉意朦胧,能再有几日去踏青游玩?
我那瘦弱的身影在冷冷的蘼芜中,恨不得减去那美丽山头的眉妩。
愁绪如潮,剩下的红心依依,目送君去南浦。
高楼远眺,怎奈千里的沅湘在暮色中显得如此迟缓。
只今我穿着青袍,问谁能去采摘天涯的芳杜?
我想把怨恨的瑟再次弹奏,琴中却藏着《离骚》的二十五篇。
作者介绍:蒋敦复(1865-1933),字仲明,号青峦,清末民初著名诗人、散文家,擅长古诗词,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的关怀,风格细腻而感伤。
创作背景:诗作的创作背景是清末民初时期,国家动荡,社会变革,诗人常常通过诗歌表达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感慨与思考。
这首诗以浓烈的情感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离别的无奈。开头的“看何处最销魂地”便引入了一个充满思考的情境,诗人试图寻找一个能够慰藉心灵的地方。接着,斜阳和荒土的意象,暗示着孤独和凄凉。在这幅画面中,诗人似乎在回忆往昔的美好,而现实却是无情的。
“壤色罗裙,峭风吹送北邙雨”,这句中,服饰的颜色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和谐却又带着哀伤的意境。诗人通过描写自己的“画衫扶醉”,展现出一种无奈的醉态,似乎是在借酒浇愁,而“瘦影冷蘼芜”又勾勒出一种孤独无助的形象。愁绪缠绕,诗人眼中的南浦更显得遥远而心痛。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为讲究,既有自然景物的描绘,也有个人情感的抒发。诗人在高楼上望向远方,面对千里沅湘的迟暮,时间的流逝和距离的阻隔让人倍感无奈。最后的“把怨瑟重弹”则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暗示着内心深处对离别的无尽思念,和对未来的渺茫。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对离别的无奈与愁苦,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思考,情感真挚而深沉。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看何处最销魂地”表达了什么情感?
诗人提到的“北邙雨”象征着什么?
“高楼望远”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