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行路难 其六》

时间: 2025-04-30 22:23:57

诗句

隰有桑,阪有漆,朝朝斤斧无虚日。

社西老树且千年,于人无益已则全。

美材岂合终弃置,用之贵得逢英贤。

昨者公家求大木,匠石顾之蒙见录。

已辞根柢落高云,却伴沙泥委空谷。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23:57

原文展示:

隰有桑,阪有漆,朝朝斤斧无虚日。
社西老树且千年,于人无益已则全。
美材岂合终弃置,用之贵得逢英贤。
昨者公家求大木,匠石顾之蒙见录。
已辞根柢落高云,却伴沙泥委空谷。

白话文翻译:

在低洼的地方有桑树,在坡上有漆树,天天都有伐木声响起。社西的老树已经有千年的历史,对人类并没有什么益处,既然如此就让它保持原样吧。美好的材料岂能最终被抛弃,重要的是能否遇到英才贤人来加以利用。前几天公家需要大木材,工匠石某因缘故被选中。虽然他已经辞掉了根部,飞向高空,却依然陪伴着沙泥,静静地躺在空谷之中。

注释:

  • :低洼的地方。
  • :桑树,古代重要的经济作物。
  • :坡,斜坡。
  • :漆树,提供漆料的树种。
  • 社西:指社庙西边。
  • 老树:指年老的树木。
  • 美材:好的木材。
  • 英贤:英俊有才德的人。
  • 公家:指国家或政府。
  • 匠石:工匠石某,具体指某个工匠。
  • 根柢:树木的根部。
  • 高云:形容树木长得高大。
  • 沙泥:沙土与泥土,指土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恭尹(约1550年-约1620年),字子修,号澹斋,明代诗人,工于诗词,风格多变,融汇古今。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关注人性与自然的关系。

创作背景:

《行路难》系列诗作深受当时社会动荡和个人困境的影响,表现出诗人对人生道路的艰难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界中的桑树和漆树,表达了对被忽视的美好材料的珍视。开头两句以生动的意象展现了伐木的情景,暗示了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无情开发。接着,诗人引入千年老树的形象,借此反思人们对自然的态度,强调即使对人类没有直接益处的事物也应当尊重与保护。

诗中提到的“美材岂合终弃置”,反映了诗人对人才的渴求与对理想的追求。他认为,好的材料和人才都不应该被忽视,应该在适当的时机被发掘和利用。最后,诗中提到的工匠石某的遭遇,则是对现实的无奈与无情的写照,尽管他曾被重视,但最终还是被遗忘在空谷之中。

整首诗通过自然与人的关系,表现出诗人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既有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展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隰有桑,阪有漆:描绘自然景观,暗示资源的丰富。
  2. 朝朝斤斧无虚日:反映伐木的频繁,暗指人类对自然的掠夺。
  3. 社西老树且千年:提到老树,象征着历史的积淀与自然的智慧。
  4. 于人无益已则全:即使对人没有益处,也应当保持其完整。
  5. 美材岂合终弃置:强调好的材料不应被遗弃,暗含对人才的期待。
  6. 用之贵得逢英贤:提到人才的作用,强调需遇良才。
  7. 昨者公家求大木:提到国家需要木材,反映社会需求。
  8. 匠石顾之蒙见录:工匠被选中,显示出机会与选择。
  9. 已辞根柢落高云:虽然已离开根部,飞升高空,暗示理想的追求。
  10. 却伴沙泥委空谷:最终却只能沉寂在空谷,展现无奈的命运。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老树”比喻历史与坚韧。
  • 拟人:赋予树木以人的情感,增加情感共鸣。
  • 对仗:整首诗言辞对称,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尊重,反映了对人才与自然资源的思考,表现出人生态度与价值观,展示了在社会变迁中对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心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桑树、漆树:象征着生命力与价值。
  • 老树:体现历史与智慧。
  • 大木:代表着被重视的资源与人才。
  • 空谷:象征被遗忘的地方,暗示孤独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社西老树”象征什么?

    • A. 年龄的增长
    • B. 自然的无情
    • C. 历史的积淀
  2. “美材岂合终弃置”这句话的意思是:

    • A. 好的材料应该被重视
    • B. 好的材料会被浪费
    • C. 材料与人无关
  3. 诗中的“匠石”代表了什么?

    • A. 一位普通工匠
    • B. 被重视的人才
    • C. 无名小卒

答案

  1. C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将进酒》:表现了对人生的豪情与对理想的追求;与《行路难》中的理想与现实形成对比。
  • 《春望》:同样体现了对国家和人生的思考,但更侧重于对社会动乱的感慨。

参考资料: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与人生哲学》

相关查询

将还越留别豫章诸公 李张皇甫阎权等数公并有送别之作见寄因答 和虞部韦郎中寻杨驸马不遇 海上怀华中旧游寄郑县刘少府造、渭南王少府崟 题玉潭 送李宾客荆南迎亲 江宁酬郑县刘少府兄赠别作 奉和中书常舍人晚秋集贤院即事寄赠徐薛二侍御 伤春赠远 得柳员外书封寄近诗书中兼报新主行营兵马因代书戏答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俵济 耕耘树艺 摘那 走字旁的字 川字旁的字 包含报的成语 万里鹏翼 穴宝盖的字 包含扉的词语有哪些 虎字头的字 恶醉强酒 包含此的词语有哪些 玩偶 膏腴贵游 牙字旁的字 红小鬼 金粟山藏经纸 陶然自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