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8:41: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41:44
古强本庸妄,蔡诞亦夸士。
曼都斥仙人,谒帝轻举止。
学道未有得,自欺谁不尔。
稚川亦隘人,疏录此庸子。
这首诗表达了对古代名士和道家思想的反思。古人自以为强大,其实只是庸碌无能,蔡邕的夸赞也不过是虚妄之言。曼都批评那些自称仙人的人,而谒帝则态度轻浮,缺乏庄重。学习道理的人尚未真正明了,谁又不是在自欺欺人呢?稚川(即王维)也只不过是一个局限于世俗的人,所记录的也只是这些平庸之辈。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州人,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的气势,也有细腻的情感。他的生活经历丰富,经历了宦海沉浮,常在诗中流露对人生的思考。
这首诗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苏轼在此时期创作,受到当时环境的影响,反映了他对士人风气和道教思想的批判与思考。
此诗以对古代名士的犀利批评为主线,开篇即揭示了古人自以为强的虚妄,随后引出蔡邕的夸赞,展现了士人之间互相吹捧的现象。诗中提到的“曼都斥仙人”,显示了苏轼对那些自称超凡脱俗的人的不屑。整首诗流露出一种对人性与道理的深刻反思,尤其是“学道未有得,自欺谁不尔”,表达了对学道者的讽刺与同情,揭示了人们在追求智慧过程中常常陷入自我欺骗的泥沼。
苏轼运用了简练的语言,结合生动的意象,使得整首诗既有哲理的深度,又不失生活的真实感,体现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通过对古代名士的批评,苏轼不仅反思了士人的自负与虚荣,也传达了对真实智慧的渴望,反映了他超然的个人情怀与对道德的追求。
整首诗表达了对世俗名士和自以为是的批判,反映了苏轼对人性和智慧的深刻思考,揭示了在追求道理的过程中,许多人实际上陷入了自我欺骗与庸俗的境地。诗中体现了对真实智慧的渴望和对虚伪风气的抵制。
诗中提到的“古强”指代什么?
“谒帝轻举止”中“轻”字的意思是?
诗中提到的“稚川”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