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爱玉女洞中水既致两瓶恐后复取而为使者见绐》

时间: 2025-07-26 20:12:50

诗句

之调水符欺谩久成俗,关市有契繻。

谁知南山下,取水亦置符。

古人辨淄渑,皎若鹤与凫。

吾今既谢此,但视符有无。

常恐汲水人,智出符之余。

多防竟无及,弃置为长吁。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6 20:12:50

原文展示

爱玉女洞中水既致两瓶恐后复取而为使者见绐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取水符号的怀疑和对取水人的警惕。古人常常用符号来辨别水的来源,但如今我已对此不再信任,只关注符号的存在与否。常常担心取水的人会智胜符号的伪装,最终多虑却无用,只能长叹一声。

注释

  • 爱玉女洞:指的是一个具体的地点,可能与水源相关。
  • :指的是用以标识水源的符号。
  • 淄渑:古代地名,因水质不同而被古人用以辨水。
  • 皎若鹤与凫:比喻水的清澈,像白鹤和野鸭一样可辨别。
  • 弃置为长吁:表明对此事的无奈和失望。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作品涵盖诗、词、文,风格清新、豪放。
  •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苏轼晚年,反映了他对社会风气的忧虑和对人心的失望,尤其是在物质利益面前,人们容易失去诚信。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水符”的描绘,揭示了人情的复杂和社会的现实。古人用符号来保证水源的真实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传统的信任遭遇了质疑。诗人对现在取水人的不信任,反映了他对社会的失望和对人性的思考。在追求物质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逐渐被侵蚀,诗人无奈地感叹,尽管自己再怎么警惕,依然无法完全避免被欺骗。这首诗不仅是对水源的思考,更是对人心和社会风俗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之调水符欺谩久成俗”:讲述了水符的使用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但其中可能隐藏着欺骗。
    • “关市有契繻”:指在交易中常用契约,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 “谁知南山下,取水亦置符”:在南山下取水的人也会使用符号,表面上看似公正。
    • “古人辨淄渑”:古人通过水源的辨别来确保水质。
    • “皎若鹤与凫”:比喻水的纯净和可辨识性。
    • “吾今既谢此,但视符有无”:如今对水符的信任已不复存在,只关注符号的存在。
    • “常恐汲水人,智出符之余”:担忧取水者会在符号之外做文章。
    • “多防竟无及,弃置为长吁”:尽管再多防范,最终也无济于事,令人长叹。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的清澈比作鹤与凫,形象生动。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表达了对人性和社会信任的深刻反思,尤其是在物质利益面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脆弱。

意象分析

  • :象征纯洁和信任,但在诗中却成了怀疑的对象。
  • :代表着古老的信任机制,暗示信任的缺失。

互动学习

  • 选择题

    1. 诗中提到的“水符”主要用于: A. 装饰 B. 辨别水源 C. 记录交易 D. 祈福
  • 填空题: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__的担忧。

  • 判断题: 诗人对取水符的态度是完全信任的。 (对/错)

答案

  1. B
  2. 人心与社会风气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 诗词对比

    • 苏轼与李白在表达对社会和人心的看法时,苏轼更为忧虑,而李白则表现出一种豪放不羁的态度。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中国古诗词鉴赏》

相关查询

冬夜闻角声 久无客至戏作 龙瑞 夜登小南门城上 西林傅庵主求定庵诗 城西晚眺 示村医 闻韩无咎下世 感旧 六月十四日宿东林寺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怏怏不平 丨字旁的字 三郎 赍盗粮,借贼兵 厨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违法乱纪 言字旁的字 枯形灰心 長字旁的字 山字旁的字 支分节解 造狱 深根固蒂 牵强附合 珍味佳肴 而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比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