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5:51: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5:51:55
吉祥寺僧求阁名
苏轼
过眼荣枯电与风,
久长那得似花红。
上人宴坐观空阁,
观色观空色即空。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瞬息万变的世俗世界,荣华富贵如同闪电与风,转瞬即逝。长久以来,难道能有哪种景象能比得上花儿的鲜艳和绚丽?而那些高人则坐在空旷的阁楼上,享受着这份宁静,观察着色彩与空灵,最终领悟到色彩与空灵都是空无的存在。
“色即空”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表达了对物质世界的空无和虚幻的认识。苏轼在此诗中借用此典故,深化了对世俗荣华的思考。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作品风格独特,兼具豪放与细腻,善于表达情感和哲理。
此诗作于苏轼晚年,他在经历了政治上的波折后,愈加倾向于哲学的思索,尤其是佛教思想对他影响深远。本诗体现了他对人生态度的反思和对物质世界的看淡。
苏轼的这首《吉祥寺僧求阁名》以简练的语言,深刻地探讨了人生的无常与内心的宁静。诗的开头两句以“电与风”形象地描绘了世事的瞬息万变,令人感到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脆弱。接下来的“久长那得似花红”,则表现出对于持久美好的渴望,暗示在这短暂的荣华中,真正的美在于心灵的宁静。
诗中“上人宴坐观空阁”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氛围,体现了高人对世俗的超脱与淡泊。最后一句“观色观空,色即空”,则是对佛教哲学的引入,强调了色彩与空灵的关系,揭示了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促使读者反思生命的本质和意义。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苏轼的哲思,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思想深度。
本诗探讨了人生的无常与内心的宁静,强调超脱世俗的智慧与佛教哲学的理解,传达出一种对生命的深刻反思与追求。
苏轼在《吉祥寺僧求阁名》中提到的“电与风”主要用来比喻什么?
A. 荣华富贵的短暂
B. 大自然的力量
C. 内心的宁静
答案:A
“观色观空”的意思是什么?
A. 观察色彩和空间的关系
B. 专注于物质世界
C. 享受生活的乐趣
答案:A
“色即空”这一句的哲学来源于哪个宗教?
A. 道教
B. 佛教
C. 基督教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