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西江月(七)》

时间: 2025-05-02 20:40:57

诗句

人我众生寿者,宁分彼此高低。

法身通照没吾伊。

念念体分同异。

见是何曾是是,闻非未必非非。

往来诸用不相知。

生死谁能碍你。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20:40:57

原文展示:

人我众生寿者,宁分彼此高低。
法身通照没吾伊。
念念体分同异。
见是何曾是是,
闻非未必非非。
往来诸用不相知。
生死谁能碍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讲述了人和众生的寿命,为什么要在高低上划分彼此呢?
法身的光辉照耀着彼此,彼此之间没有真正的我与他。
每一念之间,体会到的都是同一与不同。
你看到的,何必一定是看到的?
你听到的,未必就是非的。
在这来来往往的生活中,很多事情并不相互了解。
生与死,又有谁能阻碍你?

注释:

  • 众生:指所有生物,特别是人类。
  • 法身:佛教用语,指真实存在的智慧和真理。
  • 念念:指每一个念头,强调意识的变化。
  • 是是非非:是与非的对立,指真假的判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伯端,宋代著名诗人,以其深邃的哲思和清新的诗风著称。他的诗作多涉及人生哲理和佛教思想,具备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创作背景:该诗作成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之际,诗人通过哲学的思考,探讨生与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旨在揭示生命的本质和真相。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哲学思考的深度和清晰的逻辑结构,展现了张伯端对生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独特见解。诗中开头即以“人我众生寿者”引入,质疑人们为何要在生命的高低上进行划分。接下来,诗人通过“法身通照”一语,传达了佛教中“无我”的思想,强调人和人之间的共同性与相互联系。

“念念体分同异”则体现了意识的流动性和复杂性,诗人通过对“是与非”的反思,提醒我们在主观判断中可能存在的偏差。最后两句“生死谁能碍你”更是将思考推向高潮,直接指出生死并不应成为人们的羁绊,强调了内心的自由和解放。

整首诗以简练而深刻的语言,呼唤人们超越表象,直面内心,理解生命的真实意义,是一首充满智慧的哲理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人我众生寿者,宁分彼此高低。”:质疑人为何要在生死上做高低之别。
  2. “法身通照没吾伊。”:强调法身的智慧照亮了人与人之间的真实状态,没有我与他之分。
  3. “念念体分同异。”:每一个念头都是相同又不同的,反映意识的复杂性。
  4. “见是何曾是是,闻非未必非非。”:挑战我们对现实的认知,提醒我们判断可能是错误的。
  5. “往来诸用不相知。”:强调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无知。
  6. “生死谁能碍你。”:最终传达出一种超脱的心态,生死并不能真正阻碍内心的自由。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反问、对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思辨性和哲理性。

主题思想: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生命本质的探讨,强调人们应超越生死的束缚,理解内心的自由与真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法身:象征着真实的智慧与真理。
  • 念念:代表意识的流动与变化。
  • 生死:象征着生命的终极课题,引发人对生存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法身”指的是什么? A. 物质的身体
    B. 真实存在的智慧和真理
    C. 身体健康

  2. “生死谁能碍你”表达了什么思想? A. 生死是最重要的
    B. 生死并不能影响内心的自由
    C. 生死无所谓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终南山》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王维的《终南山》与张伯端的《西江月(七)》均涉及自然与人生的哲理思考,但王维更侧重于景物描写与心境的和谐,而张伯端则更加强调内心的哲学思考和生死的超越。

参考资料:

  • 《唐宋诗词选》
  • 《中国古代哲学与诗歌》
  • 《张伯端研究》

相关查询

咏物四首 其二 秋蚊 咏物四首 其一 秋蝇 舟中偶阅六朝文归 渡淀山湖 野步 挽胡皋飏 拜薛畏斋先生祠 昆山道中偶见乡村有未被蹂躏者 送简长师之洛 诗一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遥遥在望 馬字旁的字 包含弄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匏的词语有哪些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牙字旁的字 入字旁的字 天昏地惨 谩怜 水盛胜火 肉字旁的字 负才尚气 不及之法 搁置 从头做起 代结尾的成语 隹字旁的字 磕碰儿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