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1:37: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1:37:28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作者: 辛弃疾 〔宋代〕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明亮的月光照在树枝上,惊起了几只喜鹊,
清风徐来,在半夜时分,蝉鸣阵阵。
在稻花的香气中,大家谈论着丰收的好年景,
听着田间蛙声一片,响彻四方。
星星在天边闪烁,
前方山上飘来细细的雨点。
旧日的茅草屋在社林边,
我转过小路,忽然看见了溪边的桥。
作者介绍:辛弃疾,字幼安,自号稼轩,宋代著名词人、诗人,豪放派的代表之一。他的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和壮志豪情,常以历史、风景为背景,表现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
创作背景:这首词创作于辛弃疾游历之际,夜行黄沙道中,正值丰收季节,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丰年景象的感慨。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充满田园气息的词作,辛弃疾在这首词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夜晚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美。开头两句描绘了明月高挂,清风徐来的夜景,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接下来的几句则转向丰收的主题,稻花的香气和蛙声交织在一起,象征着丰收的喜悦与希望。
词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描绘了夜空中的星星和远处的细雨,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意境,展现出一种恬淡的美感。而最后两句则将视角转向乡村的茅草屋,表现出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情感。这种从自然到人文的转化,让整首词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依恋。
整首词通过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意象,传达出一种闲适、宁静的生活状态,展现出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是一篇典型的田园诗作。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乡村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丰年美好景象的向往与赞美。通过夜晚的景象展现出一种宁静而又富饶的生活状态,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安宁与幸福。
诗词测试:
诗中“明月别枝惊鹊”中“惊鹊”指的是什么?
A. 受惊的鸟
B. 受惊的动物
C. 受惊的人
诗中提到的“稻花香”主要表达了什么?
A. 秋天的气息
B. 丰收的喜悦
C. 春天的花香
诗的最后一句“路转溪桥忽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惊喜与怀念
B. 失落与孤独
C. 急促与烦躁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