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6:55: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6:55:07
《闻无相道人顺世五首》
作者:贯休 〔唐代〕
一事不经营,孤峰长老情。
惟餐橡子饼,爱说道君兄。
池藕香狸掘,山神白日行。
又闻行脚也,何处化群生。
自昔寻师日,颠峰绝顶头。
虽闻不相似,特地使人愁。
庭树雪摧残,上有白獮猴。
大哉法中龙,去去不可留。
常思将道者,高论地炉傍。
迂谈无世味,夜深山木僵。
下山遭离乱,多病惟深藏。
一别三十年,烟水空茫茫。
石霜既顺世,吾师亦不住。
杉桂有猩猩,糠秕无句句。
土肥多孟蕨,道老如婴孺。
莫比优昙花,斯人更难遇。
百千万亿偈,共他勿交涉。
所以那老人,密传与迦叶。
吾师得此法,不论劫不劫。
去矣不可留,无踪若为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道教和高人境界的向往与思考。诗人说自己不愿追求世俗的名利,宁愿寄情于孤独的山峰;他只吃橡子饼,喜欢与道友交谈。池塘的藕香和山神的行踪都让他感到自然的美好。他回想起自己寻找师父的日子,尽管听说有些人不相似,但总让他感到一丝愁苦。庭院里的树木被大雪摧残,上面栖息着白色的猞猁。法道如龙般伟大,难以捉摸。诗人常常思念那些追求道理的人,觉得与世无味,夜深人静时,树林中似乎也变得僵硬。他下山后遭遇了许多离散与苦难,身体多病只能深藏在内心。一别三十年,眼前的烟水一片茫茫。石霜顺应世道,我的师父也不再停留。杉树和桂树上有猩猩,但没有任何诗句。土地肥沃却长满了孟蕨,道理的长者如同婴儿一般。无法与优昙花相比,真正的人难以遇见。无数的偈语和他人毫无关系,所以那位老人将其密传给了迦叶。我的师父得到了这个法门,不论是劫难还是不劫难。离去的路上再也无法停留,无踪迹可循。
贯休,唐代高僧,精通佛教与道教,作品多描绘隐逸生活与追求真理的境界。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表达对世俗的超然与对道理的向往。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诗人晚年,反映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以及对曾经追求的怀念和对道教的认同。
贯休的《闻无相道人顺世五首》是对道教思想的深刻反思,诗中充满了对自然、道理和人生的思索。通过对孤独和超然境界的描绘,贯休表达了对世俗的拒绝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诗中提到的“孤峰长老情”,传达了一种超然于世的孤独感,而“惟餐橡子饼”则是对简朴生活的赞美,表现出一种不屑于世俗物欲的态度。
诗中多次提到自然景物,如“池藕香狸掘”、“庭树雪摧残”,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丽,更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人在“下山遭离乱,多病惟深藏”中提到的世事纷扰,暗示了他对世俗纷争的厌倦。
最后,诗人以“去矣不可留,无踪若为蹑”作结,强调了人生的无常与道理的不可捉摸,令读者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也深感人生的哲理。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超然道理的追求和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同时也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自然的和谐。
贯休是哪一朝代的诗人?
诗中提到的“优昙花”象征什么?
诗中“去矣不可留,无踪若为蹑”表达了什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