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3:07: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3:07:23
赤霞城畔女郎身,
曾将罗袖障胡尘。
半岩竹泪犹啼月,
一水菱花解照人。
那取藁砧还破镜,
秪持完壁碎强秦。
江天风雨来何急,
似觉诗成泣鬼神。
在赤霞城旁,姑娘的身影依稀可见,她曾用轻薄的罗袖遮挡胡人的尘埃。半山岩石上,竹子似乎在泪水中呼啸,仍在月光下啼哭。一水相映的菱花,恰似在照耀人间。那将稻草制成的砧板又何曾能替代破碎的镜子呢?只好抱着完好的墙壁,眼见强秦的破碎。江天之间,风雨来得何其急促,似乎感到我的诗篇也能让鬼神为之泣动。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徐渭(1521-1593),明代著名诗人、画家和书法家,因其在文学和艺术上的贡献而被后人称道。徐渭的诗风独特,常常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与强烈的个性,作品多反映出他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凊风岭》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时期,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常常通过诗歌表达出来。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与人情,反映了诗人对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的思考。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爱情以及国家命运的思考。开头几句描绘了一个女子在夕阳下的姿态,既美丽又带有一丝忧伤。通过“罗袖”和“胡尘”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外族侵扰的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接着,诗人用“竹泪”和“菱花”描绘出自然的神韵,营造出一种清新而悲凉的氛围,表现出一种对生命的感慨。
后半部分则通过“藁砧”和“破镜”的比喻,揭示了现实的无奈与悲哀。诗人意识到,尽管有完好的希望,但强权的压迫却让人感到无力。结尾的“江天风雨来何急”,则是一种对未来的沉思,诗人似乎在感叹风雨来临的急促,也在反思自己所作的诗歌,能否打动人心,唤起世人的共鸣。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既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对现实的深刻反思,体现了徐渭作为诗人的深邃和广博。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在动荡时代的无奈与忧虑,同时也体现了艺术的力量和价值。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赤霞城”象征什么?
A. 美好与青春
B. 战争与破坏
C. 自然与宁静
答案:A
“那取藁砧还破镜”中的“藁砧”象征了什么?
A. 希望
B. 现实的无奈
C. 爱情
答案:B
诗歌结尾提到“泣鬼神”是为了强调什么?
A. 诗歌的力量
B. 自然的美
C. 战争的残酷
答案:A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