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0:20: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0:20:47
同马太守听九思法师讲金刚经
作者: 高适 〔唐代〕
吾师晋阳宝,杰出山河最。
途经世谛间,心到空王外。
鸣钟山虎伏,说法天龙会。
了义同建瓴,梵法若吹籁。
深知亿劫苦,善喻恒沙大。
舍施割肌肤,攀缘去亲爱。
招提何清净,良牧驻轻盖。
露冕众香中,临人觉苑内。
心持佛印久,标割魔军退。
愿开初地因,永奉弥天对。
我的老师是晋阳的宝,才华横溢,超越了山河之间的杰出人物。
在世俗的道理中行走,内心却超越了空王的境界。
钟声鸣响,山中的老虎隐伏,天龙在此聚会说法。
理解真理如同倾注清水,梵文法义如同吹奏的笛声。
深知亿劫的苦难,用善巧的比喻讲述恒沙的浩大。
舍弃施舍,割舍自己的肌肤,攀缘而去,离开亲情爱情。
招提寺多么清净,良好的牧者在轻轻的庇护下。
在众多香气中,走入人的觉悟园内。
心中持有佛印已久,标志着魔军的退却。
愿意开启初地的因缘,永远奉持弥天的真理。
作者介绍:高适(703-765),字达之,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擅长描绘边疆风光及士兵生活,作品多表现豪情壮志。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高适与马太守共同聆听九思法师讲解金刚经之际,表现出对佛教教义的向往与理解,反映出当时士人对佛教的重视与接受。
这首诗以高适的视角,描绘了他聆听九思法师讲解金刚经的场景,流露出他对佛教深刻教义的理解与敬仰。首句通过对老师的赞美,展现出其卓越才华,接着则通过描述途经的世谛与心灵的超越,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全诗语言清新,意象丰富,既有自然景象的描绘,又融入了深邃的宗教思想。诗中反复出现的“心”字,强调内心的修持与追求,表明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深刻领悟与追求解脱的决心。最后以“愿开初地因”结束,展现了诗人对未来的向往与信仰的坚定。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传达了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与追求,表现了宁静内心与超然世俗的理想,是对信仰的坚守与向往。
诗词测试:
高适所听的法师讲解的是哪部经典?
A. 大乘经
B. 金刚经
C. 法华经
D. 维摩诘经
“心到空王外”中“空王”指的是什么?
A. 物质世界
B. 内心的宁静
C. 超越世俗的境界
D. 佛教教义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高适与王之涣的作品都表现了对自然的赞美与哲理的思考,但高适更注重对佛教哲学的融合,展现出深邃的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