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0:20: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0:20:37
驾车出人境,避暑投僧家。
裴回龙象侧,始见香林花。
读书不及经,饮酒不胜茶。
知君悟此道,所未搜袈裟。
谈空忘外物,持诫破诸邪。
则是无心地,相看唯月华。
我驾车离开人烟稠密的地方,前往僧侣的家中避暑。
在龙象旁边徘徊,终于看到了香林中的花朵。
读书的时间不及经典,饮酒的乐趣也不如喝茶。
我知道你已经领悟了这个道理,但却未曾追求那袈裟。
谈论空无,忘却外物,遵守戒律,破除邪念。
这便是无心的境界,彼此相看,只有月光清辉。
在这首诗中,作者提到的“袈裟”是佛教僧侣的服装,象征着修行与出世的精神。“空”是佛教中的核心概念,强调万物无常,超越世俗的束缚。诗中通过这些典故,表达了对超脱的向往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高适(704年-765年),字达夫,号白华,唐代著名诗人,曾任太常寺卿。他以边塞诗著称,作品多描写战争、边塞景象以及游子思乡的情怀。高适在诗歌中常表现出一种豪放、奔放的个性,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本诗写于高适游历之时,诗人于避暑期间投宿于僧人的寺庙,表达了他对清幽环境的向往和对佛教哲理的思考。具有浓厚的道教和佛教思想背景,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真谛的探求。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驾车出行,避暑于僧家,展现了他渴望远离尘世喧嚣、追求内心宁静的情感。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不仅感受到自然的美好,还与僧侣进行心灵的交流,讨论人生的哲理。这种对话正是他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在形式上,诗的结构严谨,语言简练,意象鲜明。诗人以“香林花”来传达自然的美丽,并通过“读书”、“饮酒”、“谈空”等对比,展现出世俗生活与精神追求的差异。最后一句“相看唯月华”则以月光作为象征,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纯粹情感,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美好。
整首诗意境清新,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反思,体现了唐代诗歌的高超艺术水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内心平静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人通过对自然美的描绘和对佛教哲理的思考,表达了超越世俗的愿望,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友谊的珍贵。
高适的《同群公宿开善寺》属于哪种类型的诗?
A. 边塞诗
B. 田园诗
C. 送别诗
D. 登高诗
诗中提到的“袈裟”象征什么?
A. 财富
B. 权力
C. 修行与信仰
D. 爱情
诗人选择“避暑投僧家”的原因是:
A. 寻找朋友
B. 逃避战争
C. 寻求内心的宁静
D. 游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