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

时间: 2025-05-04 10:01:00

诗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0:01:00

记承天寺夜游

原文展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白话文翻译:

在元丰六年的十月十二日晚上,我解开衣服准备入睡,月光透过窗户洒进来,我心中欢喜,于是起身外出。我想找人一起享乐,于是便去了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未入睡,我们便在庭院中漫步。庭院下的水面如同明亮的镜子,水中藻类和水草交错,正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不过像我们这样闲适的人不多罢了。

注释:

  • 解衣欲睡:解开衣服准备入睡。
  • 月色入户:月光透过窗户洒进来。
  • 相与步于中庭:彼此在庭院中漫步。
  • 如积水空明:像是积水一样清澈明亮。
  • 藻荇交横:水里的藻类和水草交错在一起。
  • 何夜无月:哪一夜没有月亮呢?
  • 何处无竹柏: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6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作品丰富,风格独特,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苏轼被贬至杭州期间,表现了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在月色下与友人漫步,体现出他对友谊的珍视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首描写夜游的诗,诗中充满了对月色和自然的赞美,以及对友谊的珍视。在这首诗中,苏轼以简单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夜晚。诗的开头,作者解衣欲睡,月光洒入,瞬间唤醒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感受。接着,他想到没有人可以分享这份乐趣,于是出门去寻找友人张怀民。

在承天寺的庭院中,作者与怀民并肩而行,环境的描写宛如一幅静谧的画面,水面像镜子般清澈,映照着竹柏的影子,给人一种空灵、宁静的美感。苏轼通过“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的反问,表达出一种对自然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感悟——即使生活中有许多烦恼,但在这样的夜晚,自然的美丽和友情的陪伴让人感到无比的快乐。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夜游的乐趣,更深藏着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传达出一种洒脱、豁达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时间地点明确,表现出一种随意的生活状态。
  2.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月光的美好吸引了作者,让他心情愉悦。
  3. “念无与为乐者”——反映出作者的孤独感和对友人的渴望。
  4.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行动的目的明确,显示出寻友的心情。
  5.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二人相聚,体现友谊的温暖。
  6. “庭下如积水空明”——形象生动的描绘出庭院的宁静。
  7.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细致入微的景物描写,增添了诗的意境。
  8.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哲理性思考,表达对自然的感悟。
  9.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强调闲适生活的珍贵,反映出诗人的洒脱。

修辞手法

  • 比喻:庭下的水面比喻为“积水空明”,突显清澈之美。
  • 反问:通过“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反映出诗人的思考和感慨。
  • 对仗:诗中有许多对称的句式,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苏轼对自然的热爱、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淡然态度。通过夜游的场景,展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宁静和理想的生活状态。
  • 竹柏:象征坚韧与高洁,代表着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代表内心的平静与清澈,映照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 A. 杜甫
    B. 苏轼
    C. 李白

  2. 诗中提到的“怀民”指的是? A. 诗人的朋友
    B. 诗人的兄弟
    C. 诗人的老师

  3. 诗中“何夜无月”表明了什么? A. 诗人对月亮的喜爱
    B. 诗人对自然的思考
    C. 诗人对夜晚的恐惧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夜泊牛津》——白居易

诗词对比

  •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与李白的《静夜思》均描绘了夜晚的美景,苏轼更注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李白则更多表现了个人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代诗词研究》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

相关查询

看花回 看花回 归舟 看花回 雨中集紫兰小筑观梅,盆景尤佳绝。归用清真韵作 看花回 植之约游陵园,因过灵谷寺。赏花归,赋鞓红一阕,意有未尽,复成此解 看花回 玖莹将度辽,予亦待机东归 看花回·丁丑秋,赖乡艺术研究社成立 看花回•和清真 看花回 南岳寺大悲阁上看玉兰花用清真词韵 看花回 看花回 杏花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说的词语有哪些 足字旁的字 包含扶的成语 礼顺人情 麻字旁的字 定归 三狱 风字旁的字 力字旁的字 强孰 狋觺 毒泷恶雾 凤仪兽舞 缺画 计日程功 耂字旁的字 甜嘴蜜舌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