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9:41: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9:41:08
赠葛苇
作者: 苏轼 〔宋代〕
竹椽茅屋半摧倾,肯向蜂窠寄此生。
长恐波头卷室去,欲将船尾载君行。
小诗试拟孟东野,大草闲临张伯英。
消遣百年须底物,故应怜我不归耕。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简陋的茅屋在风雨中摇摇欲坠的景象,诗人感慨自己愿意在这样的地方度过余生。诗中表达了对生活不安的惶恐,担心波涛会卷走自己的家,想要用船把朋友送走的愿望。接着,诗人提到自己写的小诗是向著名诗人孟东野(孟浩然)致敬,自己闲暇时也常临摹张伯英(张旭)的草书。最后,诗人感叹人生短暂,消遣闲暇的日子却似乎无所依托,因此希望朋友能够怜惜自己不再耕作的生活。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和政治家。他才华横溢,诗文风格多样,尤其擅长诗、词、文。苏轼的诗歌常常流露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赠葛苇》创作于苏轼晚年,反映了他对人生和生活的思考。此时的苏轼在政治上屡遭挫折,身心俱疲,但依旧保持着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生活的热爱。诗中表达了一种对简朴生活的向往与无奈。
这首诗通过简单的图景描绘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生活的思索。开篇的“竹椽茅屋半摧倾”展现了诗人所处环境的艰苦与不稳定,暗示了他在世俗生活中的无奈与困境。接下来的“肯向蜂窠寄此生”则表现了诗人对生活态度的洒脱,尽管环境艰难,他依然愿意安于现状,接受这一切。
诗中“长恐波头卷室去”的担忧,展现了诗人对生活中不可控因素的恐惧,尤其是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威胁。这种情感在最后一句“消遣百年须底物”中得到了升华,诗人反思人生的意义,感叹岁月流逝而无所依托。
整首诗在情感上表现出一种对友人的珍惜与对人生的感慨。通过对比孟浩然和张旭,诗人将自己的创作与传统诗人相联系,表现出对诗歌艺术的追求和对友谊的思念。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体现了苏轼的深邃思考和人文关怀。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艰苦生活的接受、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友谊的珍视。通过对生活的感慨,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也展现了其哲理性,强调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诗中“竹椽茅屋”指的是什么?
A. 豪华府邸
B. 简陋房屋
C. 竹林
D. 蜂窝
诗人对自然的态度是什么?
A. 无所畏惧
B. 敬畏且担忧
C. 漠不关心
D. 享受自然
诗中的“孟东野”指的是哪位诗人?
A. 杜甫
B. 李白
C. 孟浩然
D. 白居易